苍凉沉郁的秋之歌──杜甫《登高》诗浅析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380次
概要: 颔联视野更为开阔,所写景物也更为壮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句承“风急天高”、下句接“诸清沙白”,真乃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秋高风大,故闻落木之“萧萧”,峡峻流急,故见波涛之“滚滚”。其实作者通过落木、流水也写出了对时代的感受。安史之乱把盛唐重重涂上了一抹落日的余辉,千古兴亡多少事,长安王气黯然收。作者似登历史高台,纵观其盛衰兴亡,赌物伤情,不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大唐王朝在政治上毕竟已进人萧瑟悲凉的晚秋时节。但是在这极其萧瑟苍凉的景物描述中,却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意境豪放,蕴蓄着浓厚的阳刚之气。这便是杜甫的工力所在,杜甫自谓“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登高》便是一首对仗工整、精于诗律的上乘之作。且此联的叠字,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读杜甫诗常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叹,究其原囚,便在于杜甫是用他的整个生命来写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
苍凉沉郁的秋之歌──杜甫《登高》诗浅析,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颔联视野更为开阔,所写景物也更为壮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句承“风急天高”、下句接“诸清沙白”,真乃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秋高风大,故闻落木之“萧萧”,峡峻流急,故见波涛之“滚滚”。其实作者通过落木、流水也写出了对时代的感受。安史之乱把盛唐重重涂上了一抹落日的余辉,千古兴亡多少事,长安王气黯然收。作者似登历史高台,纵观其盛衰兴亡,赌物伤情,不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大唐王朝在政治上毕竟已进人萧瑟悲凉的晚秋时节。但是在这极其萧瑟苍凉的景物描述中,却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意境豪放,蕴蓄着浓厚的阳刚之气。这便是杜甫的工力所在,杜甫自谓“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登高》便是一首对仗工整、精于诗律的上乘之作。且此联的叠字,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读杜甫诗常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叹,究其原囚,便在于杜甫是用他的整个生命来写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正因为有这种非同寻常的执着,故才有这样非同寻常的佳作。是为第一部分。
以下四句为抒情,抒写自己身多疾病的艰难处境和沉郁悲抑的愁苦心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上句一“常”字,便写出了异乡作客对作者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九日》)。逃难、陷口、冷遇、贬滴、辗转迁徒、饱经忧患,写就了杜甫的一生。曾经沧海难为水,终年飘泊寻常事,长期的颠沛流离并没有使杜甫沉沦,反而更激发了他创作热情,南北流浪忧国忧民、年老多病伤时念乱之时,恰是他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内心极为痛苦、生活极其悲惨之时,也正是他作品产生最多的时期。痛苦的生活造就了完美的艺术。个中原因,并不复杂,流离中他更全面更真实地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飘泊中他在生活上、感情上更贴近人民。生活孕育了激情,人民赋予他力量。颈联下句是写其扶病登高、愁绪满怀。山河风飘絮,身世雨打萍,“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更何况百年多病,孑然一身。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上句写回首一生,艰难备尝,白发日添,垂垂老矣。“艰难苦恨”,是对自己颠沛流离一生的概括,从困长安到如今寓夔州,廿年风和雨,一身愁与苦。但同时,这也指动荡不安的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阁夜》),国破家亡生灵涂炭,几家欢乐几家哀愁。如今沦落他乡老病缠绵,旧时豪情云散尽,无力回天空悲切。纵有苦恨万千,也只得借酒消愁,可惜因病戒酒,无奈有杯难举。此时此刻,诗人的悲苦之心可以想见。是为第二部分。
纵观全诗,“悲”字贯穿始终。秋风秋声萧飒荒凉,一悲也;万里飘泊异乡作客,二悲也;百年多病孤独登台,三悲也;潦倒日甚前景黯淡,四悲也。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然而此诗的感人之处不仅仅在于作者悲叹艰难潦倒的个人命运,更重要的是作者还概括了“万方多难”、“万里悲秋”的时代苦难。明人胡应麟评论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深沉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我想胡氏下此断语,其原因便在于此。杜诗之所以被人誉为“博大精深“,杜甫之所以被人们尊为“诗中圣哲”,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杜诗中回荡着强烈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语),杜诗中有许多作品是直接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并且其反映的深刻性,更是前无古人。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所在,也正是毛泽东称其诗为“政治诗”的原因之所在。他的作品与人民同在。
《登高》,一曲苍凉雄浑、沉郁悲抑的秋之歌,从古唱到今,“光焰万丈长”(韩愈句),便是因为悲自己、叹黎元、忧国家是其主旋律。
上一页 [1] [2]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