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 正文
  1.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385

概要: 杜甫仁爱之心更为我们熟知的是他对人民大众的深情厚意,甚至是对世间万物的怜悯。《论语》上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认为不用网捕鱼和不射归巢的鸟便是“仁”的表现。杜甫也曾经面对江面上被密网困住的鱼发出“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的感慨。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充满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诗句,至今仍然时常被我们引来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他最著名的“三吏”“三别”控诉的是残酷的兵役制度和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在《有感》中,他更痛斥“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他爱劳苦大众甚过自己的亲人。在发现“幼子饥已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在为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深深自责的同时,他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边疆的将士担忧。他爱劳苦大众甚过自己。当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还能许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愿。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杜甫文化意义的深入思考,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杜甫仁爱之心更为我们熟知的是他对人民大众的深情厚意,甚至是对世间万物的怜悯。《论语》上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认为不用网捕鱼和不射归巢的鸟便是“仁”的表现。杜甫也曾经面对江面上被密网困住的鱼发出“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的感慨。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充满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诗句,至今仍然时常被我们引来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他最著名的“三吏”“三别”控诉的是残酷的兵役制度和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在《有感》中,他更痛斥“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他爱劳苦大众甚过自己的亲人。在发现“幼子饥已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在为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深深自责的同时,他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边疆的将士担忧。他爱劳苦大众甚过自己。当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还能许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愿。在他那些饱含对人民和国家深情的诗句连七岁小儿都能脱口而出的时候,杜甫已然成了忧国忧民的代表。正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论的那样,“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黄庭坚题杜甫画像的一句“醉里眉攒万国愁”(《老杜浣花溪图引》)更被后人评为“状尽子美平生矣”。人们甚至忘了杜甫也曾有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的青年时代,忘了他也曾时时念叨“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以至于他留给后人的标准形象,就是那位河南巩县杜甫陵园里愁眉苦脸、怜悯地看着天下苍生得让人心情沉重的石雕老人。

  第二,杜甫是个爱国的人。“爱国”与“忧国”显然不同。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转入衰败的关键时期。安史之乱造成之后百年的大动荡,国家屡屡被推向破亡的风头浪尖,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诗人,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但杜甫与其他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不仅仅在诗作中嗟叹“国将不国”,发出些呻吟,更是立下雄心壮志,渴望驰骋疆场,为复兴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借戍边将士之口说“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男儿死无时”(《前出塞九首》)他向他的朋友大声疾呼,希望他们能同自己一起“济时肯杀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他更勉励即将奔赴沙场的朋友“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十韵》)。杜甫这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对后世起到了巨大激励作用。

  在后代,每当中华民族遭受危难的的时候,杜甫的诗歌就会成为全民族的精神食粮。北宋即将亡国的时候,爱国名将宗泽因为朝廷掣肘,没有机会渡过黄河去抵抗金兵,临终时念念不忘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诗句。指挥中国历史上那场惊心动魄的“东京保卫战”的李纲,在敌军围城的紧要关头,亲笔题写杜诗分赠亲友,以表示自己誓与城亡的决心。最著名的例子是文天祥。他在被蒙古人抓到燕京之后,在监狱里关了三年。三年中,他始终不屈,坚持着民族气节,最后从容就义。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他在《正气歌》中说,“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本书,首先就是一部杜诗。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了二百首《集杜诗》,把杜甫的原句重新组合成一首首五言绝句,以此作为自己民族气节的一个核心内涵。甚至到了现代,当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成都时,许多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杜甫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最能表达当时人们的心情。

  第三,杜甫是一个非常重视修身养性的人。他一生得到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儒”。他被人们称为“诗圣”,这个概念是宋代人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任何一个传统文人都清楚这四个字代表什么,因为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呼。孟子说,“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这个称谓可非同一般。但是,杜甫一生都没有奢求自己能成为什么“圣”,他一生为之自豪的是自己的儒生身份。有人作过统计,他的诗歌中“儒”字共出现过45次,除了一次是指“侏儒”以外,其余44次都是指“儒家”。他自称“儒”、“老儒”(“干戈送老儒”,《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甚至用从来都是讽刺意味的“腐儒”二字自况。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一生中曾经有过对儒家思想的动摇,因为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曾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同山中一位儒生朋友一起嗟叹自己的怀抱没有机会实现。但是,杜甫最可贵的就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改变自己思想的核心。直到临终前在洞庭湖上漂荡时,他仍然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天地一腐儒”。综合他的一生来看,他真正符合孔子“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的要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杜甫诗《登高》浅析及格律分析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