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蜀道难》:神奇险峻境界的追求» 正文
  1. 《蜀道难》:神奇险峻境界的追求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703

概要: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第一中学黄素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

《蜀道难》:神奇险峻境界的追求,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第一中学 黄素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本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传统内容为“备言铜梁玉垒之阻”,多写蜀道的险阻。《蜀道难》是天宝初年,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时送别友人所作。

  诗篇开头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起势突兀,一句极其强烈的感叹,为全诗奠定了“危途难行”的感情基调。接着诗人又以极度的夸张语调,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点出了主题。这句话,作为全诗主线,在全诗中重复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强烈,为全诗增添了感染力。作者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起全篇后,接着转入具体描绘蜀道的艰难险阻。

  “蚕丛”以下八句,通过古老的传说描写入蜀山势的高峻、险要以及蜀道开辟的艰难。“蚕丛”、“鱼凫”,相传是蜀国的祖先。诗人想象,从他们开国以来多少万年,秦地与蜀国是不通人烟的,因为无路可通。在太白峰上,只有鸟才能飞过。直到传说中的蜀国五个壮士,揽住进入山洞的大蛇的尾巴,使大山崩裂了,秦蜀之间才有了“天梯石栈”以通往来。这传说是何等的神奇悲壮!显然,借传说来表现入蜀山势的高险和蜀道开辟的艰难,比起直接摹写,要形象生动,也更富感染力。诗人不仅是要写险、写难,还要倾注自己对山川的感情。通过“壮士”开山的传说,诗人讴歌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斗争。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四句紧承“天梯石栈”而来。通过“天梯石栈”,可以踏上由秦入蜀的道路了。然而,登上这“天梯石栈”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向上望,还有“高标”——更高的山峰,高到连驾着六条龙的太阳神的车子也过不去,只好就此回转;向下看,又有波涛汹涌、曲折回旋的河水在奔流。面对这样的高山险阻,就是一举千里的黄鹤也飞不过去,敏捷的猿猴也要为翻山越岭而发愁,更何况游客呢!诗人借“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来烘托“高标”之高,想象神奇而瑰丽。正是这些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青泥何盘盘”四句描写青泥岭的盘旋曲折和高危。由秦入蜀,太白山和青泥岭都是必经之地。就是飞过了只有“鸟道”的太白山,还有这“青泥岭”呢!青泥岭山势萦回,百步九折。站在青泥岭的山颠,仰头仿佛可以摸着天上的星宿。描写山的高,描写山的险要,没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了。渲染太白山之高已是淋漓尽致了,又刻画出青泥岭的高危,而毫不重复。刻画之不足,又加上一个强烈抒情的感叹句:“以手抚膺坐长叹!”

  从“问君西游何时还”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段,诗人借一个旅行者的感觉和经历来渲染由秦入蜀这段道路的奇险难行。在那崇山峻岭之中出现了一个愁容满面的旅行者,他踽踽在层峦迭障之间的崎岖小道上,蹒跚于人迹罕至,幽深邃密的深山老林之中,时而听见飞鸟悲号,感到凄凉惨淡,黯然神伤,时而又听到子规哀鸣,四处空旷幽深,神秘可怖。面对这般情景,岂能不为之伤心惨自,朱颜凋改,强烈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诗人通过旅人的亲身经历和感觉,通过环境气氛的烘托,将蜀道上的“畏途巉岩”渲染得格外形象逼真,加深了主题的表达。“连峰”四句是对蜀道山水的概括的描写,仍是借一个旅人眼中来观察的。这组句子都是七言,气势磅礴,节奏很快。描绘连峰,是“去天不盈尺”;状摹砅崖转石的“飞湍瀑流”,是万壑雷鸣,极尽夸张之能事,又加以拟人化,写它们“争喧豗”。称绝壁的枯松是“倒挂”,何等惊险。写尽了山之高,壁之陡,水之湍急,然后归结到一个“险”字,既概括又生动具体地写尽了蜀道山水的形势。最后以一个动人心魄的反问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层表达。

[1] [2]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蜀道难》有关评述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