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短小的杰作──读《老人与海》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303次
概要:这是老人出海时的景色。这景致五颜六色,都是暖和的色调,反映老人刚出海时的愉快心情,说明老人的自信心:“八十五是个吉利的数目。” 等到马林鱼上钩以后,老人同它周旋、随着它漂向远海,那条鱼渐渐地从敌手变成对手,又从对手变成伙伴。老人不再感到孤独: “鱼啊,我跟你奉陪到死。” “鱼啊,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 “那鱼还是老样子,一点儿也没变。” “它能熬夜,我也能。” “这条鱼也是我的朋友,我从没有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鱼。” “它越来越累了,要不就是在休息。” “可是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 这是一幅和谐的画面:大鱼拖着小船漂游,人、鱼、船倘徉在海上,亲密无间。作者文通过回忆,内心独白,加上同大鱼的“对话”突破了孤独的主人公在大海里捕鱼的单调场面。但鲨鱼袭来时,小说的基调就变了: 鲨鱼的头露出在水面上,背部正在出水,老人听见那条大鱼的皮肉被撕裂的声音,这对他用鱼又朝下扎进鲨鱼的脑袋…… 他一看见鲨鱼,就从船舷上探出身子,一桨朝它戳去。 接着来的鲨鱼是条单独的铲鼻鲨……老人让它咬住了鱼,然后把桨上绑
一篇短小的杰作──读《老人与海》,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这是老人出海时的景色。这景致五颜六色,都是暖和的色调,反映老人刚出海时的愉快心情,说明老人的自信心:“八十五是个吉利的数目。”
等到马林鱼上钩以后,老人同它周旋、随着它漂向远海,那条鱼渐渐地从敌手变成对手,又从对手变成伙伴。老人不再感到孤独:
“鱼啊,我跟你奉陪到死。”
“鱼啊,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
“那鱼还是老样子,一点儿也没变。”
“它能熬夜,我也能。”
“这条鱼也是我的朋友,我从没有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鱼。”
“它越来越累了,要不就是在休息。”
“可是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
这是一幅和谐的画面:大鱼拖着小船漂游,人、鱼、船倘徉在海上,亲密无间。作者文通过回忆,内心独白,加上同大鱼的“对话”突破了孤独的主人公在大海里捕鱼的单调场面。但鲨鱼袭来时,小说的基调就变了:
鲨鱼的头露出在水面上,背部正在出水,老人听见那条大鱼的皮肉被撕裂的声音,这对他用鱼又朝下扎进鲨鱼的脑袋……
他一看见鲨鱼,就从船舷上探出身子,一桨朝它戳去。
接着来的鲨鱼是条单独的铲鼻鲨……老人让它咬住了鱼,然后把桨上绑着的刀子扎进它的脑子。但鲨鱼朝后猛地一扭,打了个滚,刀刃啪地一声断了。
这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鲨鱼来了一拨又一拨,不是老人一人所能阻挡的。他虽然“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垮了,没法补救了”,但是他的拼搏过程是惨烈的,悲壮的。经过一场斗争,老人失败了,回到岸上,小说又从悲壮激烈的基调变成宁静:“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老人与海》成书之前,先在《生活》杂志上全文发表,销路非常之好,该期杂志在48小时之内竟卖出五百万份,可见其受读者欢迎的程度。小说还获得美国当年度的普利策奖。
《老人与海》的主题是什么呢?不会简简单单地写捕鱼吧?这个问题到了学者和批评家手里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人说,这是写基督的受难,老人像基督一样,历尽苦难,以殉难精神教育世人,小说文体简洁、朴质,像《圣经》一样;也有人说,作者是用西方古典悲剧中的命运观来说明现代人的生活,老人犯了出海太远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并不是他有意要犯的,这是悲剧性的命运;还有人说,小说象征作家的处境:老人是作家,大鱼是他的作品,而鲨鱼是批评家,任何作品让批评家一批就完蛋,作这样解释的人根据的是海明威一向讨厌批评家。
总之,学者们认为,这个捕鱼故事有它的象征意味。但是海明威自己不承认,他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海就是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人家说的象征主义全是胡扯。”他很同意艺术史家伯·贝瑞孙对《老人与海》的解释和评价。贝瑞孙说:“《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乐曲,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出自荷马的手笔;行文像荷马史诗一样平静,令人佩服。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部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海明威笔下的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也就是说,不是浪漫主义的,而平平实实地写,按大海的原貌写,但这部小说艺术抽象的程度很高,读者完全可以作种种不同的解释,体味其中的“象征和寓言的意味”。
所谓艺术抽象的程度高,是指高度的艺术概括。这一点,作者是有意这么做的。1958年,海明威在接受一次记者采访时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长达一千多页,把村里每个人都写进去,包括他们如何谋生、怎么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但“我想学着另辟途径”,“把一切不必要向读者传达的东西删去”,“这件事做起来很难,我一直十分努力在做”。这就是海明威总结创作的“冰山原理”:“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作。冰山露出水面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藏在水面下的。你删去你所了解的任何东西,这只会加厚你的冰山。那是不露出水面的部分。”
那么,《老人与海》这座冰山“不露出水面的部分”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能离开海明威一贯的创作主题孤立地去猜测。从20年代末以来,海明威塑造了不少“硬汉子”形象,如短篇小说骰有被斗败的人》《五万元》等,这些人物形象面临强大的对手,明知必然失败,也要勇敢地拼搏,连死都不怕。这种勇敢拼搏的精神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化为反对法西斯主义的责任感,主人公面临死亡,坚守岗位,勇敢杀敌。《老人与海》在淡化背景、去掉一切时空限制下突出“硬汉子”精神,是海明威式的英雄主义的赞歌。这个寓言式的故事告诉我们,个人在同外界强大势力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这外界势力可能是战争,可能是黑社会,也可能是自然界不可阻挡的异己力量,例如鲨鱼,但是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些势力,不能认输,即使失败了,也要保持优胜者的风度。老渔夫在同鲨鱼拼杀时,有这么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现在成了名言,经常被人引用,成了发扬英勇奋斗精神的座右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老人与海》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