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祝福》看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708次
概要: “我”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是“我”五年后重回鲁镇时。祥林嫂对儿子的思念折磨着她,然而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她的精神渐渐地麻木起来;后来被柳妈用死后要下地狱来恐吓,她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而辛苦挣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可是仍然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仍然受到封建神权的迫害。她的精神终于崩溃、绝望、麻木,最终因不能再被剥削而被鲁四老爷赶出了家门,沦落成了一个乞丐。“花白的头发,即今已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祥林嫂早早地尝尽人世的辛酸,饱受痛苦的折磨,被封建礼教榨干了生命的全部;“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祥林嫂几年来以乞讨为生,忍饥挨饿,连生存的最后权利都快要丧失殆尽了,她那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下,早已对人世不再抱有丝毫的希望,也激不起一丝一毫的涟漪,麻木绝望得连痛
从《祝福》看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我”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是“我”五年后重回鲁镇时。祥林嫂对儿子的思念折磨着她,然而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她的精神渐渐地麻木起来;后来被柳妈用死后要下地狱来恐吓,她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而辛苦挣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可是仍然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仍然受到封建神权的迫害。她的精神终于崩溃、绝望、麻木,最终因不能再被剥削而被鲁四老爷赶出了家门,沦落成了一个乞丐。“花白的头发,即今已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祥林嫂早早地尝尽人世的辛酸,饱受痛苦的折磨,被封建礼教榨干了生命的全部;“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祥林嫂几年来以乞讨为生,忍饥挨饿,连生存的最后权利都快要丧失殆尽了,她那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下,早已对人世不再抱有丝毫的希望,也激不起一丝一毫的涟漪,麻木绝望得连痛苦也感觉不到了,甚至连生死都无所谓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悲乎,祥林嫂精神上的极度麻木使得她如同一个行尸走肉般地苟活于世,在人们眼中,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而仅仅是一个卑微地存在的“物”,这是何等的不幸啊!
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把旧中国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悲惨的人生命运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向我们控诉了封建礼教下的夫权、族权、君权和神权迫害下层劳动人民,不但麻木他们的精神禁锢他们的思想,而且剥夺他们人身的自由甚至生存的权利的罪恶。对祥林嫂以及有着这种遭遇的下层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呼唤人们起来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追求自己人生的自由和和生存的权利,为建立一个和平民主自由的国家而战斗。
从《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可以看出,肖像描写对于交代人物身份、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题有着重要作用。在小说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肖像描写可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充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上一页 [1] [2]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从《祝福》中的孩子形象看小说的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