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祝福》中的孩子形象看小说的悲剧色彩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363次
概要: 鲁迅先生的《题<彷徨>》中这样写到:“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先生的彷徨心理。虽然说此时的鲁迅已经从槐树下的小院中走了出来,但是“铁屋子”的阴影未必就在先生心中散去。烟雾缭绕中,那炯炯而幽深的目光在注视着什么?那不是对民族和国家前途的思考吗?同样在《灯下漫笔》中,鲁迅先生对“现在的青年”发出了“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的号召,并“呐喊”着鼓舞人们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此时的鲁镇,就是一片没有路径的荒漠,而荒漠中的呐喊是多么的让人觉得悲凉啊!没有倾听者。因为这是一个“冰化的世界”。所以先生选择了逃避,“无论如何,我决计明天要走了”。希望已无所谓有无了,祥林嫂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悄无声息的消亡,即使是最值得期待的孩子,也只是“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这里,最纯真的心灵被冷漠,最期待的希望被扼杀。“祝福”的钝响声中,似乎又踽踽行走着无数个“闰土”。没有“夏瑜坟头凭空填上花环的”
从《祝福》中的孩子形象看小说的悲剧色彩,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鲁迅先生的《题<彷徨>》中这样写到:“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先生的彷徨心理。虽然说此时的鲁迅已经从槐树下的小院中走了出来,但是“铁屋子”的阴影未必就在先生心中散去。烟雾缭绕中,那炯炯而幽深的目光在注视着什么?那不是对民族和国家前途的思考吗?同样在《灯下漫笔》中,鲁迅先生对“现在的青年”发出了“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的号召,并“呐喊”着鼓舞人们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此时的鲁镇,就是一片没有路径的荒漠,而荒漠中的呐喊是多么的让人觉得悲凉啊!没有倾听者。因为这是一个“冰化的世界”。所以先生选择了逃避,“无论如何,我决计明天要走了”。希望已无所谓有无了,祥林嫂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悄无声息的消亡,即使是最值得期待的孩子,也只是“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这里,最纯真的心灵被冷漠,最期待的希望被扼杀。“祝福”的钝响声中,似乎又踽踽行走着无数个“闰土”。没有“夏瑜坟头凭空填上花环的”亮色,“我”只能在“天地圣众”的“醉醺醺”中选择离开。感受不到“明天”的希望,不如归去!
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物生活的具体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是统一的。那就让我们再回到小说的开头,体会一下作者开场白的环境描写吧:“在灰白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亮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味。”这是鲁镇“新年的气象”,寥寥数语,却勾勒出年底压抑沉闷的气氛,为故事的发生、人物的命运都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乐景不乐,只叫人觉得沉郁,一切全无美感,暗淡的色彩和悲哀的情调中,作者的感情倾向暴露无遗。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能够想象孩子原本漆黑的瞳孔,清澈的眸子在鲁镇的天空下,会被染成怎样的颜色呢?
也许,有的孩子也会象“我”一样选择离开,但我们实在无法从“鲁镇”这一冰化世界中看到粉碎这坚冰的希望。“鲁镇”,也许很快就要把孩子“吞噬”。狼来了,救救孩子!
上一页 [1] [2]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一个蜷缩着的灵魂──看《祝福》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