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王鼎均散文的情感模式与精神历程» 正文
  1. 王鼎均散文的情感模式与精神历程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842

概要: “母亲知道她的儿子绝不可能和她永远一同围在一个小方框里,儿子是要长大的,长大了的儿子会失散无踪的。于是,她有了混合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问:“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在弗洛伊德理论里,我们知道,梦是现实的曲折的显现,王鼎均写的母亲的梦,把对路和时间的恐惧反映的淋漓尽致,儿子在滑梯的远行中突然长大,象她作别挥手,她知道,儿子大了,儿子就会到远方去,远方是一个明天+长长的路组成的,明天在这里与长路合谋,把儿子从身边夺去,所以,我们看王鼎均诅咒明天,是很深的童年在母亲怀抱中的种下的兰因絮果。但这里又有一个矛盾,没有了明天,没有了长路,儿子的前程、希望呢?真是苦了母亲的心! 路是供人走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是一种由诗人过滤后的淡雅的诗意,对谋食的人来说,总有一种奢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故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才是对

王鼎均散文的情感模式与精神历程,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母亲知道她的儿子绝不可能和她永远一同围在一个小方框里,儿子是要长大的,长大了的儿子会失散无踪的。于是,她有了混合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问:“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在弗洛伊德理论里,我们知道,梦是现实的曲折的显现,王鼎均写的母亲的梦,把对路和时间的恐惧反映的淋漓尽致,儿子在滑梯的远行中突然长大,象她作别挥手,她知道,儿子大了,儿子就会到远方去,远方是一个明天+长长的路组成的,明天在这里与长路合谋,把儿子从身边夺去,所以,我们看王鼎均诅咒明天,是很深的童年在母亲怀抱中的种下的兰因絮果。但这里又有一个矛盾,没有了明天,没有了长路,儿子的前程、希望呢?真是苦了母亲的心!

  路是供人走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是一种由诗人过滤后的淡雅的诗意,对谋食的人来说,总有一种奢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故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才是对辘辘风尘的游子的最苦的概括,天晚,归家,但故道上是与马一样瘦的未归的人,天圆地方,何处是归程?疲惫的是双脚,更是没有人抚慰的千疮百孔的心灵,故,王鼎均一再的诅咒路,其实,路也是无辜的:

  “一千年前有个预言家说,地是方的,你只要一直走,就会掉下去,哥伦布不能证实的,由我应验了。看我走过的那些路!比例尺为证,脚印为证。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走得仙人掌的骨髓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里,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穿过夸父化成的树林,林中无桃,暗数处女化成了多少喷泉,喷泉仰天祈祷,天只给他几片云影。那些里程、那些里程呀,连接起来比赤道还长,可是没有好望角。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

  “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羡慕深山里的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走走走,还不是看冬换了动物,夏换了植物,看最后的玫瑰最先的菊花,听最后的雁最先的纺织娘。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肠草。《昨心房旋涡》”

  王鼎均太累,他象我们故国里的神话“夸父”,他实在想休憩,但他最终是要死在路上的,但是对失去故乡的人来说,有没有一条通向故乡的路呢?若是有,王鼎均是否走在了还乡的路上?


故乡

  乡愁是美学,不是政治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象感冒一样的温柔。

                            ──《脚印》

  王鼎均的心中有一个解不开的结,借用他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人,不能真正逃出故乡”,因为,按照雷蒙-威廉斯的话,“故乡”两个字便已构成了一套“情感结构”,“原有的住户尽管到了天涯海角,尽管和昔日历史斩断了关连,也象有什么灵异祟着他附着他驱使着他,非向原来生长的地方挂个号留句话不可,即使那村子已经成为一片禾黍,地上的石头地下的蝼蛄也会对着来此寻亲访友的人自动呼叫起来”是的,故乡的土地是灵异的,它是一种感情缠绕在现代的漂泊者的心头,余光中表达的乡愁,曾把这种家国同构的中国人的情感模式表达的淋漓十分,“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以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人,不能与故乡相忘于江湖,这个故乡,是情感的、文化的、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的,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我到那里去?,是讲的人的生命的来路和去处,人们的一切从故乡展开,但走出故乡去漂泊,又使他反顾,特别是现代的人,由于工具理性代替了价值理性,人们的心灵被物欲所占领,人们心灵的无所归属,就象一个人离开的母亲、离开了故土,跌入了痛苦的深渊,人,已经被异化,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空心人,人,活在世上,就象活在异乡,海德格尔十分推崇的诗人荷尔德林早就敏感地觉察到了,他是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不断扩展而带来的人的灵性的丧失。技术、功利、实用把人引离故土,人与自身的神性分离了,他高唱还乡,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只有象王鼎均这样在一向漂泊的人才有资格唱还乡的谣曲,因为只有被迫在异乡流浪的人,他倍尝了人间的苦辛,他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故乡,海德格尔曾这样说“惟有这样的人方可还乡,他早已而且许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倍尝漫游的艰辛,现在又归根返本。因为他在异地已经领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因而还乡时得以有足够丰富的阅历。”,“还乡”在荷尔德林那里就是就是返回人诗意地栖居的处所,返回与神灵亲近的近旁,享受那由于偎伴神灵而激起的无尽的欢乐。王鼎均是一个基督徒,他的乡愁既有中国传统的那种血缘的,又有西方的,他是双倍的乡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地下森林断想》有关资料
《王鼎均散文的情感模式与精神历程》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