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有关资料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968次
概要: 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试图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这一风格的一些内在要素的形成原因。现在,我们有了“乡土”这一条,就比较好从具体的创作道路,看看这一独创性的造因了。在这方面,刘绍棠提出了“一口井”创作观。这口井,主要是指生他育他的“乡土”──儒林村。作家说:“儒林村是我的创作源泉”,“写这些小说,完全依靠我在儒林村打‘深井’”,“每一个人都是一口泉,……泉源不竭。一个作家能有几口泉,就很富有了。我不主张云游四方,泛泛而交,因而不离热土,眷恋乡亲,在自己的生身之地打‘深井’,无非是不愿舍近求远。”这样的观点,刘绍棠是作为其“乡土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许多文章中反复讲到的。“一口井”当然是相对的,多少有点夸张意味的比喻说法。但其创作源泉囿于一点,创作路子着眼于封闭式而不是开放式的意思是十分明确的。而正是这一封闭于乡土,造成了刘绍棠的高度独创。 儒林村位于古运河岸边,天子脚下;积
《蒲柳人家》有关资料,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试图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这一风格的一些内在要素的形成原因。现在,我们有了“乡土”这一条,就比较好从具体的创作道路,看看这一独创性的造因了。在这方面,刘绍棠提出了“一口井”创作观。这口井,主要是指生他育他的“乡土”──儒林村。作家说:“儒林村是我的创作源泉”,“写这些小说,完全依靠我在儒林村打‘深井’”,“每一个人都是一口泉,……泉源不竭。一个作家能有几口泉,就很富有了。我不主张云游四方,泛泛而交,因而不离热土,眷恋乡亲,在自己的生身之地打‘深井’,无非是不愿舍近求远。”这样的观点,刘绍棠是作为其“乡土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许多文章中反复讲到的。“一口井”当然是相对的,多少有点夸张意味的比喻说法。但其创作源泉囿于一点,创作路子着眼于封闭式而不是开放式的意思是十分明确的。而正是这一封闭于乡土,造成了刘绍棠的高度独创。
儒林村位于古运河岸边,天子脚下;积燕赵古风,开风气之先,得田园秀色。义和团的呐喊,革命战争的炮火,京东大鼓的说书乃至南来北往的船夫曲都熏陶着这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形成了其民族传统的丰富深厚和水乡特色的浓郁。刘绍棠1957年遭难返乡后,一直处于父老乡亲的保护之下,没有遭受一句恶言恶语,此“得天独厚”,就是见其伟大民族美德的光华。就在这个“运河明珠”之村,作家度过了他生活、包括创作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加上他有意识的在“一口井”中挖掘,这造成了他在创作追求上的一致性,连贯性,重复性和稳固性,因而先于许多同辈作家形成了他的强烈民族特色的作品风格。这几年,刘绍棠是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四十来部中、短篇,三百多万字的乡土篇章接踵问世,而且还以六十多篇短论散文阐述着他颇有体系、特色的“乡土文学”理论。这种当代作家中少见的情况,就是他“一口井”文学活动的实迹。
──选自《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5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蒲柳人家》备课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