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孔乙己》的美学特质──“白描入骨”、“细节摹神”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948次
概要: 《孔乙己》中的另一个美学特征是“细节摹神”。 “细节”,即细小的事情和行为。细节的处理是一种微观美学,处理得好,除令情节贴近生活,让读者对情事生动可感之外,往往还能小中见大,微中寓宏,故描摹细节常常成为小说家的拿手好戏和功力的体现。“细节摹神”也是从绘画技法工笔法中脱出。工笔在绘画中往往可将描摹对象的形象特征纤毫毕现地再现出来,画面线条严谨,一丝不苟而借用到文学表现手法中,则可用来指微小的生活情节、言行动作、语言心理,使作品从微观上呈现出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效果,并起着启动人们审美想象的作用。 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为其中的两个细节中所呈现的美学特征而叫好。 细节一:
简谈《孔乙己》的美学特质──“白描入骨”、“细节摹神”,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孔乙己》中的另一个美学特征是“细节摹神”。
“细节”,即细小的事情和行为。细节的处理是一种微观美学,处理得好,除令情节贴近生活,让读者对情事生动可感之外,往往还能小中见大,微中寓宏,故描摹细节常常成为小说家的拿手好戏和功力的体现。“细节摹神”也是从绘画技法----工笔法中脱出。工笔在绘画中往往可将描摹对象的形象特征纤毫毕现地再现出来,画面线条严谨,一丝不苟而借用到文学表现手法中,则可用来指微小的生活情节、言行动作、语言心理,使作品从微观上呈现出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效果,并起着启动人们审美想象的作用。
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为其中的两个细节中所呈现的美学特征而叫好。
细节一: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是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 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对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 “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 ……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帐;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已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手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予。
这一段精彩的细节描写,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丰富的内涵。
孔乙己教小伙计“回”字的四种写法时,一个是主动攀谈,一个却不愿“理会”;一个是恳切地教,一个却觉得“讨饭一样的人”,不配教他,仅是懒懒地回答;一个是极其高兴地要用指甲蘸了酒在柜台上写出“回”字的四种写法;一个却感到“更不耐烦”,竟“努着嘴走远”。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说明孔乙己的处境和迂腐的思想。
鲁迅运用对比的描写法,写出了一老一 少,一冷一热,两种不同的态度,深刻反映出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同时也反映出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低微的。给人们留 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细节二: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 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 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 自己摇头说,“不多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 笑声里走散了。
这一描写孔乙己给小孩吃豆,表现了他 善良的性格,可是他对这些天真的孩子却又咬文嚼字,忘不了说那半懂不懂的“多乎哉,不多也”的陈腐烂调,充分显示了他那迂腐可笑的性格,更加使人感到他中封建思想毒害之深。在这段中,孔乙己不仅已经成为成人的笑料,而且连孩子们也感到可笑,前来看热闹,“围住了孔乙己”。孔乙己对孩子们 的围住,没有感到厌烦和有失他的身份,反而“一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茴香豆吃。令人感到最妙的是在他弯腰说过之后,又添一 笔,再写“直起身”的动作,“看一看”的眼 光,“摇头”的动作。在“不多不多”之后用 上《论语》里的句子,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描摹得穷形尽象、栩栩如生。难怪十九世纪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评论家丹纳在论巴尔扎克小说的环境和细节描写时说:“我们内心的人,把他的痕印留在外表生活上,留在住房、家具、用器上,留在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上,为说明完整的人,便需要说明着一切痕印。”鲁迅先生正是将生活中的“一切痕印”再现得惟妙惟肖、神灵活现,令人叹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浅谈《孔乙己》的思想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