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四 鲁迅先生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孔乙己、范进的病态人生中,称得上“有价值”的东西也只能是这些性格亮点。小说正是因为通过描述人物性格亮点湮灭过程,突出人生悲剧的社会意义,显示出极高的美学意蕴。如上所述,人物性格亮点最终湮灭在病态的人生之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物赖以生存的那种残酷的非人的生活环境才是造成人物性格亮点湮灭的真正根源。这种残酷的非人的社会环境又是通过毁灭人的性格亮点为手段,最终达到毁灭人本身的目的。在小说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单纯善良而又不乏热情,“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孔乙己,在人情世故涂抹了他心理的单纯,世态的凉薄冷却了他心灵的热情,人性的凶恶和残酷磨钝了性格中的善良之后,便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人生的末路。在小说中,当孔乙己用以体现读书人清高和孤傲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性格亮点,被这个非人的社会所完全吞噬之后,孔乙己便从人生的末路步入人生最后的坟墓
病态人生的性格亮点──孔乙己、范进艺术形象的美学思考,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四
鲁迅先生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孔乙己、范进的病态人生中,称得上“有价值”的东西也只能是这些性格亮点。小说正是因为通过描述人物性格亮点湮灭过程,突出人生悲剧的社会意义,显示出极高的美学意蕴。如上所述,人物性格亮点最终湮灭在病态的人生之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物赖以生存的那种残酷的非人的生活环境才是造成人物性格亮点湮灭的真正根源。这种残酷的非人的社会环境又是通过毁灭人的性格亮点为手段,最终达到毁灭人本身的目的。在小说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单纯善良而又不乏热情,“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孔乙己,在人情世故涂抹了他心理的单纯,世态的凉薄冷却了他心灵的热情,人性的凶恶和残酷磨钝了性格中的善良之后,便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人生的末路。在小说中,当孔乙己用以体现读书人清高和孤傲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性格亮点,被这个非人的社会所完全吞噬之后,孔乙己便从人生的末路步入人生最后的坟墓。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作者作了这样的描述:
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使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像是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这里,作者故意不写孔乙己的破长衫,着意写他“穿一件破夹袄”。这样一来,孔乙已就就由原来“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变成一个“坐着喝酒而穿短袄的唯一的人”了。而且言语之间再也没有了“者乎之类”。至此,孔乙己已完全丧失了一个读书人所特有的标志,从内容到形式纯乎变成了一个“短衣帮”。但地位和境遇比短衣帮更糟:丧失了“站着喝酒”的资格(他被打折了腿);短衣帮的酒碗是放在柜台上的,孔乙己的酒碗则放在门槛上。先前穿长衫时不能够“踱进店内”“慢慢坐喝”;现在变成一个“短衣帮”了,即终于能够“坐喝”。但这是怎样的一种“坐喝”呀?丝毫也没有长衫人物的体面和优雅,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悲惨和凄凉况味。可见,这是多么荒诞、多么残酷的一种世道!范进虽然能以冷静的现实态度对待人生,其性格中很少尖酸刻薄的因子,且矢志不移、顽强“奋斗”。可是,那个非人的时代里,灭绝人性的价值取向诱使范进开始了遥遥无期的无价值的艰难追求和无意义的辛苦中跋涉。在此过程中,性格亮点所依附的整个人生都被销蚀得一干二净。如同一个无谓空耗运转的机器,当其非常态地空耗运转至极限时,便出现故障成为废品。范进将其性格亮点中矢志不移和顽强“奋斗”精神会诸无意义无价值的人生追求之中,当这种追求达至顶峰时,反使他作为人的社会属性消失殆尽。范进中举后发疯便说明了这一点:范进中举了,无价值无意义的追求终于实现了。但他又疯了,一瞬间失去了“人”这样一个物种的一般的正常的存在形态。正如霍琳先生所言:“下意识的痛苦一解脱,他就完全失掉了全部精神,变成了一具真正的木乃伊。”(见《生死两茫茫──〈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对读》,载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02页。)总之,从孔乙己和范进性格亮点的湮灭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非人的时代,不仅扭曲了知识分子的性格,销蚀了他们做人的价值,而且将他们的尊严、精神乃至肉体都吞噬的干干净净。作者将人物亮点的湮灭揭露了那个令人诅咒的非人时代的“吃人”本质。并以此达到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社会批判效果,从而,呈现出极高的美学意蕴。
五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作为文学大师的鲁迅和吴敬梓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言情”“写景”,还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都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才华。在《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中,作者竟能从病态人生的性格亮点──这样一个构成小说要素的细微之处,寄寓了极为深广的思想意义和美学意蕴。可谓“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原载甘肃省武威地区教研室主办的《教研通讯》1999年第一期,第42页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