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渔家傲》赏析» 正文
  1. 《渔家傲》赏析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948

概要:抒情。军功未立。 羌(qiāng)管悠悠霜满地, 羌管:即羌笛。古代的管乐器。长二尺四寸,三孔或四孔,因出于羌中,故名。 悠悠:连绵不尽。霜满地:北方寒冷,秋天初霜较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相当于西历十月下旬),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延州一带初霜比这个时间还要早。 写景。耳闻目见,暗示“人不寐”。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不寐:诗中人(作者)难以安睡。寐:入睡。 将军:词人自指。白发:头发为之变白。暗示形势的严峻。 征夫:戍边士卒。 泪:落泪。以叙事结

《渔家傲》赏析,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抒情。军功未立。

  羌(qiāng)管悠悠霜满地,

  羌管:即羌笛。古代的管乐器。长二尺四寸,三孔或四孔,因出于羌中,故名。

  悠悠:连绵不尽。霜满地:北方寒冷,秋天初霜较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相当于西历十月下旬),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延州一带初霜比这个时间还要早。
  
  写景。耳闻目见,暗示“人不寐”。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不寐:诗中人(作者)难以安睡。寐:入睡。

  将军:词人自指。白发:头发为之变白。暗示形势的严峻。

  征夫:戍边士卒。

  泪:落泪。

  以叙事结,传达出复杂而矛盾的情绪。

  下阕侧重描绘戍边将士的精神面貌,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译文】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简析】

  范仲淹少有大志,长有作为。作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兼文学家,他的作品往往带有政治家独有的远见卓识,给读者以深刻启迪。例如他的散文名作《岳阳楼记》,借洞庭湖景色变化引起的不l同感受,宣扬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所谓“古仁人之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理想,具有一种催人奋发的感召力。《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和同类题材的作品一样,也描绘了边塞的荒寒,以及戍边将士生活和精神的痛苦,但同时又突出了“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思想。将士们处在险恶的环境中,既有生命危险,又经受着怀乡思亲的精神折磨,这些固然值得同情,但不能以“妇人之仁”去同情。个人的痛苦和军人的使命相比较,巩固边防以捍卫国家的安宁要重要得多。“燕然未勒”,“归’’就无从谈起──这才是鼓舞士气、振奋军威的大道理。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范仲淹移知延州后,他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力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取守势而不轻易出击,才使局势以满头白发的将军形象收束全篇,章法结构颇具匠心。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塞下:

  “塞”的本义是险要之处。多指边界上可以据险固守的要地。“塞下”本指边境附近。但由于我国从秦汉以后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主要在北方和西北,因而“塞下”一语也就用来泛指;匕方边境地区。本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的“塞下”具体指当时的西北边境,即作者所处的延州一带。

  “塞上”与“塞下”意思相近,也是指边境地区。也用来泛指北方长城内外。所不同的是一般说“塞下”不指长城以外;而“塞上”则可指长城以外。

  衡阳:

  “衡阳”,地名,在现在湖南省衡阳市。古代地名,在山之南,水之北称“阳”,山之北、水之南称“阴”。“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故称衡阳。“洛阳”因地处洛水之北,故称洛阳。“咸阳”因既在九山之南,又在渭水之北,山水皆阳,故日咸阳。

上一页  [1] [2]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渔家傲》赏析》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