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的恋乡情结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816次
概要: 修先贤祠,应是吴敬梓缓解内心创伤的一个行动。据金和《外史·跋》记载:“先生(吴敬梓)又鸠同志诸君,筑先贤祠于雨花之麓,祀泰伯以下名贤凡二百三十余人,宇宙极闳丽,工费甚巨,先生售所居屋以成之。”吴敬梓卖掉的是全椒老屋,这是他最后的财产。卖掉它后,作家立刻陷入赤贫状态。他如此全力以赴,一则是为教化儒子,用《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中迟衡山的话说是:“我们这南京,古今第一个贤人是吴泰伯,却不是有个专祠。……小弟意思要约些朋友,各捐几何,盖一所泰伯祠,春秋两仲,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这正是吴敬梓的理想:以古礼古乐教化被“八股取士”制度培养成的无德无行无才又无用的读书人。二则吴敬梓曾在《移家赋》中言“按族谱,高祖为仲雍九十九世孙”,仲雍是泰伯之弟,可见,吴敬梓是把自己当作泰伯的后人,这就不难解释他耗尽财力而捐资兴祠的原因了。泰伯是周太王长子,得知其父有意立三儿子季历为继承人,便与次弟仲雍出走荆蛮,断发文身,以示化人荆蛮,永不回周,从
吴敬梓的恋乡情结,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修先贤祠,应是吴敬梓缓解内心创伤的一个行动。据金和《外史·跋》记载:“先生(吴敬梓)又鸠同志诸君,筑先贤祠于雨花之麓,祀泰伯以下名贤凡二百三十余人,宇宙极闳丽,工费甚巨,先生售所居屋以成之。”吴敬梓卖掉的是全椒老屋,这是他最后的财产。卖掉它后,作家立刻陷入赤贫状态。他如此全力以赴,一则是为教化儒子,用《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中迟衡山的话说是:“我们这南京,古今第一个贤人是吴泰伯,却不是有个专祠。……小弟意思要约些朋友,各捐几何,盖一所泰伯祠,春秋两仲,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这正是吴敬梓的理想:以古礼古乐教化被“八股取士”制度培养成的无德无行无才又无用的读书人。二则吴敬梓曾在《移家赋》中言“按族谱,高祖为仲雍九十九世孙”,仲雍是泰伯之弟,可见,吴敬梓是把自己当作泰伯的后人,这就不难解释他耗尽财力而捐资兴祠的原因了。泰伯是周太王长子,得知其父有意立三儿子季历为继承人,便与次弟仲雍出走荆蛮,断发文身,以示化人荆蛮,永不回周,从而成全了父愿。“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吴敬梓修泰伯祠,就是要弘扬泰伯抛弃名利的“至德”,借以规劝族人应承先祖之德,不可唯利是图,同时表明自己远离名利的志趣。显然,吴敬梓是渴望故乡族人有所改变,理解自己的。修祠的行为是一种艰苦的努力,可又是那样徒劳无功,既没有引起世人的瞩目,也没有给族人一丝震憾,甚至连史书都未加记载,而泰伯祠不久即归破败。
科考失败使吴敬梓看透了科举制度的实质,劳而无功的修泰伯祠之举,则把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现实暴露无遗。这为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奠定了基础。《儒林外史》写出了一代文人为科举所弃、所害、所扭曲的悲剧。作为受害者,吴敬梓替天下儒生立传,字字句句,无比沉重。作品惊呼“一代文人有厄”(《儒林外史》第一回),揭示出当时士阶层悲剧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这部才华横溢的作品,是吴敬梓坎坷遭遇的精彩注脚:非我不才,实乃生不逢时。当吴敬梓超越了自身的悲剧,冷静描摹世态与众生时,他开始对故乡和族人有了别样的情感。他借娄家两兄弟之口表达了客居者普遍的恋乡感受:“我们几年京华尘土中,那得见这样幽雅景致?宋人词说得好‘算计只有归来是’,果然!果然!”(《儒林外史》第八回)这是作家的思乡感悟,也是对归乡者深深的羡慕。带着温柔的心境,吴敬梓在作品中这样描写以自己做原形的杜少卿的故居:“曲曲折折走进去,才到一个花园。那花园一进朝东的三间。左边一个楼,……楼前一个大院落,一座牡丹台,一座芍药台。两树极大的桂花,正开的好。合面又是三间敞榭,横头朝南三间书房后,一个大荷花池。”(《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当然,这不一定就是吴敬梓故居的原貌,不过,这个曲径通幽,鲜花点缀,书香诱人,雅趣四溢的所在,确实包藏着作家对故乡最美好的记忆。经过岁月的沉淀,故乡已成为作家破碎心灵的真实而虚幻的寄居地。与此同时,吴敬梓婉曲地表示出对族人的谅解,他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贤人们都有难得的宽容胸怀,他们宽容人们在欲望驱使下的种种行为谬误,因为他们相信“以德化人”会让人们走出迷路。所以,虞育德对因嫌“衙门清淡,没有钱寻”而欲离去的严管家,赠银荐举(《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杜少卿借房给丢官困厄的王知县,不计较他曾是个“混帐官”(《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吴敬梓极其推崇这样的人生态度,“宽容”包含着吴敬梓的人生理想,化解了作家对故乡族人刻骨铭心的怨恨。吴敬梓已没有了过去那种誓与族人论短长的负气心理。他保持着与故乡精神联系,不再执意把归乡作为目的。此时,故乡已是吴敬梓寄托理想的所在,它在深幽处与世隔绝,它于宽容中化解仇恨。这理想是美好的,可是在现实映照下却又那么不切实际。也许,正因为感受到了这一点,吴敬梓才没有勇气去面对故乡,所以,他最终“死恋扬州好墓田”(程晋芳《哭吴敏轩》),实在是最无奈的选择。
吴敬梓一生苦苦奋斗,屡屡受挫,个中滋味难以尽言。不过,作家的恋乡之情却是丝丝缕缕,写在“秦淮寓客”的别号里;写在“全椒吴敬梓”的署名里;写在“叹故国几年,草荒先垄”(吴敬梓《内家娇》)的挂牵里;写在《儒林外史》的字句里……写在作家每一个人生足迹里。
上一页 [1] [2]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吴敬梓父子至性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