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绝望、为个性和创造性而斗争的吴敬梓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481次
概要: 敢于绝望之“敢于”是孔夫子“知耻近乎勇”的那个“勇”了,也就是说,知耻是存在勇气的中国。同样,《外史》中百般丑态的中国的是无耻、无耻到了不知耻之为耻,从而才活得那么愚昧可怜,他们因丧失了存在的勇气而丧失了生命的尊严。敢于绝望才有了海德格尔说的那个“决断”:一种打开的动作,打开一切遮蔽人性良知的东西,从而获得敞亮,大写的人得以行动。清人一首著名的《猛虎行》嘲笑猛虎不敢破蹯出笼而甘心被人当猴儿耍是“不智”“不武”。功名富贵是“天网”,敢于破蹯而出者几稀。人生天地间,谁能跑到哪里去?关键的关键是态度,与钱有仇的吴敬梓也在天天用钱,只是他那态度使他破蹯出笼去写《外史》,而没有成为《外史》中的猴儿。若无两次大的心灵震惊,他的态度也难以臻达《外史》作者的境界。 若没有那场族人争夺财产的“家难”,他即使在科名上没有成功,也会是个幸福的照样才华横溢的有“六代情”的词赋家,他也许能写出第二部《世说新语》,他的个性是家难这
敢于绝望、为个性和创造性而斗争的吴敬梓,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敢于绝望之“敢于”是孔夫子“知耻近乎勇”的那个“勇”了,也就是说,知耻是存在勇气的中国。同样,《外史》中百般丑态的中国的是无耻、无耻到了不知耻之为耻,从而才活得那么愚昧可怜,他们因丧失了存在的勇气而丧失了生命的尊严。敢于绝望才有了海德格尔说的那个“决断”:一种打开的动作,打开一切遮蔽人性良知的东西,从而获得敞亮,大写的人得以行动。清人一首著名的《猛虎行》嘲笑猛虎不敢破蹯出笼而甘心被人当猴儿耍是“不智”“不武”。功名富贵是“天网”,敢于破蹯而出者几稀。人生天地间,谁能跑到哪里去?关键的关键是态度,与钱有仇的吴敬梓也在天天用钱,只是他那态度使他破蹯出笼去写《外史》,而没有成为《外史》中的猴儿。若无两次大的心灵震惊,他的态度也难以臻达《外史》作者的境界。
若没有那场族人争夺财产的“家难”,他即使在科名上没有成功,也会是个幸福的照样才华横溢的有“六代情”的词赋家,他也许能写出第二部《世说新语》,他的个性是家难这样发生而不那样发生的一个原因,他的个性更是他采用“移家”出走的方式而不是别的方式来应对的原因。文化就是面对生存压力的反应。他在豪华世家中是“另类”,那个家族的物质条件满足了他“笙簧六艺,渔猎百家”的精神漫游之自由,给了他庄周式的逍遥的学养和心气,也给了他“性耽挥霍”的公子习性,“然后”却又将他推到秦淮河畔沦为无业游民、卖文为生,这个落差发了电,就是敬梓的平民意识、对底层人道德的敬重,于是有了《外史》对牛老、卜老等底层老人道德的高度赞美和期许,以及奇人出于市井的礼赞。鲁迅从小康堕入贫困看清了世人的真面孔;吴敬梓由豪华堕入贫困,则是看清了“功名富贵无凭据”,尤其看清了“富贵”的外在于人的真面孔。李贽的大悟,由于他的一场大病,病后悟透50年来活得像一条狗,一直在追逐外物。吴敬梓的大悟还需要加把火,也算天助自助者吧,偶然也必然的让他经历了那场光荣而无奈的博学鸿辞特荐的触及灵魂的大“教育”。
对于他这种名士派文人来说,这种特科是加入主流的最后机遇。他虽然抱有六代情怀,但并不是烟霞之士,他像阮籍、嵇康一样要的是真名教。如果这特聘能够成功,无论从高处说还是从低处说他都会一试到底,哪怕是将来作个词臣,吴敬梓所自负的礼乐兵农、贤人政治的治国方略原本是周公以降的“宪法”,是历朝都要说着的,说这些也是词臣的活计。他无由到朝堂去说,在稗说中也要宣示一通。换过来说,他在稗说中尚且自说自话,到了朝堂更是左不过如此。所以他的因出去也做不成什么事情,不过是做个词臣,所以就不必出去了的解释(参见顾云敬梓传)是“自我安慰”性的文饰。让庄征君得到“御赐玄武湖,以鼓吹休明”的待遇,纯是他的“过瘾”之笔,是他的“我有这个梦想”!问题的真正症结在于,他确实想去、却又意识到真去参加廷试也肯定考不上,他的应试能力低于吴青然、程廷柞,而且举子三千中第的能有几人!事实上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大名士都“铩羽而归”。窃以为“闲逸自恣”“高自期许”的敬梓是直觉到即使去了也考不上,才小病“变成”大病的。他之“因病不能就道”主要是心病,不是“装病说”表述的不想去,而是想去却“不宜”去。因为他想去,以被特荐为荣,才会在《文木山房集》中收入试帖作品并一一注明,并在《金陵景物图诗》,首页题自己“身份”时,首列“乾隆丙辰荐举博学鸿辞”,若他根本就看不上这一套,就不会有一个秀才以被特荐为光荣了局的心理了。是吴青然他们虽然被作弄而归还依然夸示朝廷美景的态度刺激了他,他也悟出朝廷只是在作局作弄,并无选才诚意,他才对这场把戏以及参加把戏的双方都彻底的绝了望:”自缘薄命辞征币,那敢逢人怨蹇修?””归来细说深宫事,村女如何敢正看!”(《贫女行》)
还有《美女篇》中的“歌舞君不顾,低头独长吁。”“奇缘千载无”──从而确证了不去的英明,遂于觉悟后在小说中“建构”了最佳姿态:主动却聘。这如其说在美化自己,不如说是“升华”了自己,但更重要的是他想向社会推广这种以却聘为美的心理,而且用庄征君进京后的遭遇,来辅证却聘是种“大明白”。
这场教育来的正是时候,早了,他也不会获此大明白;晚了,他也许已滑到别的道儿上去了。这正是:“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的巧安排。他从此从“功名”世界中也解脱出来了,《文木山房集》的最后一篇的39岁《生日·内家娇》词如此慨叹:“壮不如人,难求富贵;老之将至,羞梦公卿。”结尾时下了决心也是总结:“休说功名!”特荐案发生在他36岁那一年,《外史》正式开写约在决心“休说功名”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