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故乡》中的母亲
-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662次
概要: 按常情,如果是性格懦弱,虑事不周的旧式家庭妇女,处在这样的境况下,必定会马上提起搬家的事,而且会摆出一大堆烦难的问题交给儿子去处理。然而,这这位母亲不是这样;谈到搬家,她却这样说: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种种困难的事情,母亲都一手处理了,一点儿不用儿子操心。多么能干、操劳,多么坚强而又慈祥的母亲啊! 以上,真切地写出了母子之爱,写了处于生活困境之下,相濡以沫的母子情。以此作为铺垫,小说又进一步写了母子两人对贫苦劳动者的“诚和爱”: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谈《故乡》中的母亲,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按常情,如果是性格懦弱,虑事不周的旧式家庭妇女,处在这样的境况下,必定会马上提起搬家的事,而且会摆出一大堆烦难的问题交给儿子去处理。然而,这这位母亲不是这样;谈到搬家,她却这样说: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种种困难的事情,母亲都一手处理了,一点儿不用儿子操心。多么能干、操劳,多么坚强而又慈祥的母亲啊!
以上,真切地写出了母子之爱,写了处于生活困境之下,相濡以沫的母子情。以此作为铺垫,小说又进一步写了母子两人对贫苦劳动者的“诚和爱”: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是母亲首先这样提起闰土,可见这贫苦劳动者在母亲心中所占的分量。其实,早在“我”的少年时代,母亲就乐意让“我”跟农民的孩子交朋友的。有一年,当“我”得知“能装弶捉小鸟雀”的闰土要来,“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我”急切盼望闰土的心情,母亲早就看在眼里。“闰土来了”,这消息首先就是“母亲告诉我”的。可见,母亲对贫苦农民,真是“丝毫不沾有瞧不起的思想习惯”;她不仅自己是这样,而且愿意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
儿子在外20余年,母亲照样与闰土保持亲密、友善的交往。这一点,虽然没有(也没有必要)具体写出来,但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而且会充分相信的。如果母亲不是这样,闰土便不会常到“我”家来,也不会“总问起”“我”,“很想见一回面了”。且看,当闰土与“我”见面,称“我”为“老爷”时,母亲连忙劝止道:“啊,你怎么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按说,在那等级森严,尔虞我诈的封建旧社会里,人们习惯于拿经济地位占有财产的多寡来衡量人,看待人的。“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话,的确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和心理。但是,对于这样恶劣的世道人心,母亲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她明明知道闰土一家的“景况很不如意”,眼看到“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了”;对这样一个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贫苦农民,母亲一点儿不嫌弃,不见外,而且真心诚意地关怀、同情。譬如,对家具的处理,母亲就认为:“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的选择。”
我认为,《故乡》的主题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诚和爱”的。早在日本留学的时期,鲁迅与他的挚友许寿裳共同深讨过“中国民族性”的问题;曾经认为“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换句话说:便是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后来,1918年,在与许寿裳先生的通信中,又谈论到如何救治国民性的愚弱;鲁迅曾说过:“来论谓当灌输诚爱二字,甚当。”我想,《故乡》就是为了向人们“灌输”“诚和爱”的一篇力作。
详尽地讲析母亲的性格特点,以及她对烘托主要人物,深化主题思想中的作用,这样,对于理解《故乡》主题的深刻性及其教育意义是有帮助的。
(《语文教学》1984.7)
上一页 [1] [2]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关于鲁迅作品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