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梁启超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但缺乏作为政治家必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他还是一个“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胡适语)的性情中人。他反对康有为参与复辟帝制,但他却真诚地为导师祝寿;康有为去世时,他还主持吊唁仪式。他应胡适之邀来北大讲课,却在课上公开批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徐志摩结婚的时候,他身为主婚人却在婚礼上严厉批评徐志摩,要徐志摩认真对待婚姻。他去世前曾患尿血症,被医院误诊为右肾肿瘤,亲友纷纷谴责医院,他却告诫众人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知识还不成熟便从根本上怀疑科学。他以生命的代价留给人世间一份最为宝贵的宽容。梁启超和他的子女们梁启超及其子女的生平事迹在毗邻故居的梁启超纪念馆中有详细介绍。梁家是一个和睦、幸福、兼具传统底蕴和现代风气的文化大家庭,梁启超的9个子女,在文学、经济、图书馆学等方面各领风骚,其中尤以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3个中国科学院院士最为著名。3个儿子都是院士,这在中国堪称绝无仅有的家族传奇。梁启超虽以文风犀利激荡著称,但在与家人的通信中,却以晓畅、亲切的文字表达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独特
世纪人物回顾·梁启超,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梁启超和他的子女们
梁启超及其子女的生平事迹在毗邻故居的梁启超纪念馆中有详细介绍。梁家是一个和睦、幸福、兼具传统底蕴和现代风气的文化大家庭,梁启超的9个子女,在文学、经济、图书馆学等方面各领风骚,其中尤以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3个中国科学院院士最为著名。3个儿子都是院士,这在中国堪称绝无仅有的家族传奇。
梁启超虽以文风犀利激荡著称,但在与家人的通信中,却以晓畅、亲切的文字表达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独特见解。大到提倡智育、情育、意育三位一体(智育教人不惑,情育教人不忧,意育教人不惧),提倡“趣味学习法”,小到推荐鸟瞰、解剖、会通“三步读书法”,他总是像朋友一样,循循善诱地为孩子们的成长、发展提出建议。有评论称,梁家的薪传不仅在于学术成就本身,更在于文化和人生价值的取向,这为当代中国家庭提供了厚重的借鉴意义。
【记者目击:寻访梁启超少年时代】
1933年,文学大师巴金乘船游览了新会天马河中一棵冠盖300亩的古榕树,写下了散文名作《鸟的天堂》。他在文章结束的部分写道:“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那里就是朋友梁的家乡。”
这里所描写的,便是梁启超的故乡。1873年,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梁启超,出生于新会凤山之下茶坑村一个私塾先生之家。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待到我们寻访之际,先生辞世已75年,但这座百年故居仍然深藏于曲折盘桓的村宅中心,四周广植葵、榕、柑、橘,绿野无极,人声少闻。
梁氏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幢高墙围筑的青砖黑瓦平房,梁启超的少年时代便在此度过。想当年,在梁家门前来来往往的人,有谁曾料到会从这个门口走出一位撼动世纪之交中国政坛文坛的思想文化巨人?在寻访梁启超少年时代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摸索出这位维新巨人从启蒙到成长的心路历程。
1
梁启超12岁外出游学之前生活和成长的这个家庭,一向以质朴、端凝的家风闻名乡里。梁启超从小在品德修养上深受祖父的影响。据资料记载,每年上元佳节,祖父都要携诸孙来到当地一座庙宇,对着庙内绘有忠臣孝子的图画,“指点而示之曰:‘此朱寿昌弃官寻母也,此岳武穆出师北征也’,岁以为常。”位于新会南端出海处的崖门,是南宋将亡时宋军与元军最后激战至覆灭的古战场。每年清明祭扫路过崖门时,祖父总爱向儿孙讲述当年南宋宰相陆秀夫背着幼主投海殉国的情景。这些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
在今天,梁氏宅院内中规中矩的厅堂布置,让人依稀看到了这位祖父不苟言笑的面容。正厅中间桌子上置放着一对青天大花瓶,两侧墙壁上悬挂着八仙图案的金木雕彩瓷画,典型的正统家庭气象。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日后却远远超越了父辈“文死谏,武死战”的忠君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尾声,他以维新思想为基础,写下了《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描绘出一个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终其一生,梁启超虽然因为政见的“多变”屡遭诟病,但他爱国的宗旨却从未改变。
2
在新会人眼里,少年时代的梁启超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当地人流传着许多关于梁启超幼时出口成章的故事。有一次,他爬梯子玩,看到祖父站在梯子下,便天真地唱道:“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还有一次,梁启超给来访的客人敬茶,客人随口说了句:“饮茶龙上水”,梁启超回应道:“写字狗扒田”,两个人用的都是新会俗语。客人诵:“东篱客采陶潜菊”,梁启超即对:“南国人怀召伯棠”。才思之敏捷令人惊叹。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