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者的一生
-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242次
概要: 在这个阶段中,又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904年至1911年,他主张君主立宪;后期从1912年至1918年,他赞成共和立宪。在这后一时期,他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全力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为此,他拒绝了袁世凯高价贿赂,与蔡锷发起护国战争,从军往广西,成立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和军务院,冒着生命危险去说服龙济光反袁,并不惜与康有为老师决裂,最后取得胜利。他认为:“已经挂上的民国招牌,从今以后千千万万年再不会卸下,”不管什么人,“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① 梁氏的宪政思想很早就有,只是到1904年以后,才在他的爱国思想中占主导地位。他的宪政是为民争权,这既是反对君主进行专制的武器,也是反对总统搞独裁的武器。 第四阶段:从1919年至1929年,他的爱国思想是以教育救国为主。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达到
爱国者的一生,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在这个阶段中,又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904年至1911年,他主张君主立宪;后期从1912年至1918年,他赞成共和立宪。在这后一时期,他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全力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为此,他拒绝了袁世凯高价贿赂,与蔡锷发起护国战争,从军往广西,成立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和军务院,冒着生命危险去说服龙济光反袁,并不惜与康有为老师决裂,最后取得胜利。他认为:“已经挂上的民国招牌,从今以后千千万万年再不会卸下,”不管什么人,“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①
梁氏的宪政思想很早就有,只是到1904年以后,才在他的爱国思想中占主导地位。他的宪政是为民争权,这既是反对君主进行专制的武器,也是反对总统搞独裁的武器。
第四阶段:从1919年至1929年,他的爱国思想是以教育救国为主。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达到救国的目的。
1919年梁氏在欧洲游历。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正在召开。梁氏了解和会的运作情况,并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我山东的权益而努力作舆论鼓吹。可是,这次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有强权而没有公理。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和会竟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移交给日本,而不是交回给中国。梁氏将此消息电告国内,从而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他对这一伟大的以反帝为主的爱国运动是支持和同情的。
此后他离开政坛,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担任导师,开始埋头搞教育,搞学术研究。他还应邀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高等院校讲演。1923年在天津创办文化学院,自任院长。又发表有关文化教育、为学与做人等方面的大量文章以及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专著,以期通过教育青年一代,培养出救国救民的新人才。
综观梁氏的爱国思想,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挽救民族危机,是他爱国的出发点。
面对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中国的严重状况,他要起来救亡图存。正是从这里出发,他向日本和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办报纸、写文章、搞宣传,为的是号召大众起来,共同救亡。他认为只要能“结我团结,振我精神”,中国是可以得救的,前途是光明远大的。
第二,开民智、兴民权、办学校、育人才,是他爱国、救国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他一开始就认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只有开民智,才能兴民权。而没有适当的人才去办事,救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②因此,他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他办报纸、搞宣传是为了开民智;主张实行宪政,是为了兴民权;而办学校、当导师、到处讲演,是为了育人才。认为这是救亡图存、使国家富强起来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他看到了文化教育对立国的重要性。这点,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一切事情,都和爱国、救国联系起来,是他考虑问题的指导思想。
他谈政治,就分析中国积弱的原因和争取独立富强的办法。他研究国家思想的变迁,研究各国宪政的异同,研究政治学说的变化,研究国民品格的优劣等,都是为了说明中国的政治应该怎样搞?怎样才能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专制的统治而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他谈经济,研究经济学说的沿革,研究财政上治标和治本的办法,研究金融政策等,也是想指导中国经济得到顺利的发展并日益富强起来。
他研究哲学,强调发挥心力──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是想反对宿命论和悲观消极的态度,使人们积极行动起来,进行救国的斗争。他研究历史,是想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并从祖国的文明史中培养青年人的爱国精神。他还将是否爱国作为评价人物的一项准则。如他认为袁世凯的第一个大缺点就是没有国家观念,缺乏爱国思想,只懂得“扩其私权,营其私利”,“眩耀虚荣,鱼肉良善”,③所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最为恶劣的人物。而对孙中山则评价很高,认为“民国的酝酿、成立、变动,没有几次和孙文无关”,因此,孙中山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时,他亲自前往吊唁。当听说孙在临终时仍呼“和平、奋斗、救中国”等语时,他甚感慨地说:“此足抵一部著作,并足贻全国人民以极深之印象也。”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呵旁观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