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杨景龙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代表陶诗平淡自然的一面,《饮酒》(结庐在人境)则更能体现陶诗醇厚隽永的另一面。《饮酒》共20首,也是陶诗的代表作,约写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秋,诗人这时53岁,归隐田园已经12年了。据诗前的小序说,这一组诗都是酒后的感怀,所以总题为《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列组诗之五,表现复归自然的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和心境,在组诗中最为有名。 诗的前四句是议论说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人群聚居之地建房居住,却听不
隐者的田园歌吟,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代表陶诗平淡自然的一面,《饮酒》(结庐在人境)则更能体现陶诗醇厚隽永的另一面。《饮酒》共20首,也是陶诗的代表作,约写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秋,诗人这时53岁,归隐田园已经12年了。据诗前的小序说,这一组诗都是酒后的感怀,所以总题为《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列组诗之五,表现复归自然的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和心境,在组诗中最为有名。
诗的前四句是议论说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人群聚居之地建房居住,却听不见车马的喧闹声。“车马喧”指的是世俗之人追逐功名富贵的纷乱扰攘情状。头两句之间用“而”字上下连接,使语意转折。第三句承上提问,引发思考,第四句自己做出回答。“心远”是说思想上不慕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只求返归自然,淡泊超脱。只要在思想上摆脱了世俗观念的束缚,疏远了追名逐利之徒,那么即便“结庐在人境”,也自会觉得偏僻幽静。“心远”是关键所在,它强调了人的主观心灵对外界事物、对生活环境的过滤和净化作用。提高主观修养,升华精神境界,是可以减少或改变客观环境对自我的不良影响的。这四句诗富于理趣,在平易自然之中显示着深刻和警策,被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誉为“奇绝不可及”之语,并认为“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句也”。
诗的后六句是写景抒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古今同赏的名句。心既已远离了尘俗,则所为所见无不舒心适情,高雅脱俗。秋日傍晚,诗人在庭院的东篱边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抬起头来,悠闲的目光恰与住所南边的庐山相遇。菊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服食又可健身延年;南山是远离尘世的胜景,同时又是长寿的代指。诗人采菊盈把,目接南山,情景妙合,感到十分舒心惬意。“见南山”,有的版本写作“望南山”,宋代大文豪苏轼对这一字之差做过很好的分析,他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若改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东坡题跋》)。苏轼的意思是说,这两句写的是无意之中偶见南山,南山的佳景正好与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与诗人在隐居中所感受到的“真意”相吻合,所以显得“悠然”,如果有意去“望南山”,人为地去寻找“真意”,就损害了诗人与自然的默契与和谐统一,诗句就失去了自然散淡的隽永韵味。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具体描写诗人所见的南山景色:黄昏时分,夕阳在山,岚烟缥缈,成群的鸟儿,在落霞晚照中结伴飞回山林。山色鸟影,隐约朦胧,大自然的一切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和谐!陶渊明经常在诗文中以“鸟”自喻,他把出仕为官喻为囚入笼中的“羁鸟”,把归隐田园喻为“鸟倦飞而知还”。此刻,他又从飞鸟回林的自然和谐景象中,领悟到万物应各顺本性,各有所归,这正与他归田适志的心情契合,因而深感“此中有真意”;当他想把此时情境中领悟到的生命真意辨别出来,却“欲辨已忘言”,忘了该怎样用语言去表达了。这里还有一层潜在的意思:既然已经领会到了“此中真意”,又何必再加辨别,用语言去说出来呢?
总之,这首诗的语言朴素活泼,立意高远深邃,韵味醇厚隽永。诗人以平淡浑朴之笔,写秋日晚景,抒归隐乐趣,道人生哲理,形象、诗情、哲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收到了最佳的表现效果。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1.7~8,有改动,作者:杨景龙)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