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同步教学
-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知识 阅读:8350次
概要:开篇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此处词义和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有传承关系,说明了作者“奋励有当世志”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⑵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把神话传说中“广寒清虚之府”具体形象化,说入世不易,出世则更难。言外之意仍是说要在现实社会中好自为之。这里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知此理,就不必生无谓的怅恨。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向自己兄弟,也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奋发向上的意蕴。2、中心意思: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3、写作特色:⑴寓哲理于抒情之中全词上阕问天,下阕问月,归根到底是在问人生。通过想象和探索──独白自议,终于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诠释千载离怨,得到慰藉。⑵丰富奇特的想象和人格
《诗词曲五首》同步教学,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开篇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此处词义和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有传承关系,说明了作者“奋励有当世志”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
⑵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此句把神话传说中“广寒清虚之府”具体形象化,说入世不易,出世则更难。言外之意仍是说要在现实社会中好自为之。这里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知此理,就不必生无谓的怅恨。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
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向自己兄弟,也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奋发向上的意蕴。
2、中心意思: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3、写作特色:
⑴ 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全词上阕问天,下阕问月,归根到底是在问人生。通过想象和探索──独白自议,终于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诠释千载离怨,得到慰藉。
⑵ 丰富奇特的想象和人格化的描述,体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
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精神解脱的大诗人。此词中虽有伤感、孤独之情调,但通过奇特而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又经过对“天”、“月”的问议,终于诠释人生哲理,得到慰藉,这些无不体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
⑶ 豪放旷达,浪漫潇洒,实为写月名篇。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1、名句赏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四句,因潼关而怀古,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不会因朝代更替而有所改变。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也有所谴责。
2、中心意思:
《山坡羊 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3、写作特色:
此首小令最大的特点是吊古伤今,层层深入,揭示主题。
在叙议中,先写潼关地势险要,引出历代战祸,并通过“望”和“伤”引入自己的感慨──战祸之深重,灾难之大,“都做了土”。最后以警句的形式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历代王朝无论兴亡,最终受苦遭难的都是老百姓的残酷现实。鞭辟入里,精警异常,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在写景上,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伤之情。
上一页 [1] [2] [3] [4]
Tag:初二语文知识,初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宋代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