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宫建筑的补充说明
-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知识 阅读:8606次
概要:郭同文 一、人间的“天上宫阙” 故宫,为什么又称紫禁城?这是因为“紫”字取名于紫宫,紫宫又是天帝之宫。古时,人们把天上的星宿划分为三垣(yuān),“三垣”是指三个宫城的意思,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在中间,称为中垣,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向,于是古人便认为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即天帝之宫。封建帝王在封建时代被认为是天帝之子,即天子,那么天子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皇宫,自然应该是人间的“天上宫阙”。又因为皇宫是禁区,非一般人敢涉足,所以故宫又叫紫禁城。
关于故宫建筑的补充说明,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郭同文 一、人间的“天上宫阙”
故宫,为什么又称紫禁城?这是因为“紫”字取名于紫宫,紫宫又是天帝之宫。古时,人们把天上的星宿划分为三垣(yuān),“三垣”是指三个宫城的意思,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在中间,称为中垣,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向,于是古人便认为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即天帝之宫。封建帝王在封建时代被认为是天帝之子,即天子,那么天子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皇宫,自然应该是人间的“天上宫阙”。又因为皇宫是禁区,非一般人敢涉足,所以故宫又叫紫禁城。
故宫的布局,处处体现着“政权神授”的观念。作为“三垣”之一的太微垣之南,有三颗星,被古人视为三门,起名曰:端门、左掖门、右掖门。故宫也按此布局,在前面建了端门、午门、午门东西各建有左掖门、右掖门。金水河穿过午门和正阳门之间,是天宫中银河的象征。
皇帝、皇后居的乾清宫、坤宁宫,两宫名称,取天地之意,因为“乾”表示“天”,“坤”表示“地”。在其东西两侧有日精门与月华门,则是“日”“月”的象征。另外的东西六宫,也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
这种布局,代表着“天地合一”的观念,表示了封建统治的威严,同时也为了封建帝王豪华、奢侈生活的需要。
故宫是一座长方形的小城,南北东西各一门。南门叫午门,即皇宫的正门,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皇宫的北门叫神武门,城门楼上有钟鼓(白天鸣钟,夜里击鼓,报时用);皇宫的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
故宫里面的宫殿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翼。
“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西六宫。
“外朝”是皇帝行使权力──举行大典、会见群臣、办理国事的地方;“内廷”是皇帝日常生活及后、妃、皇子居住的地方。
“外朝”三大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所说:“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龙头,龙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下雨的时候,水从龙头流出来,就象千百条龙在喷水。”
太和殿,是举世闻名的金銮宝殿,庄严宏伟、气宇轩昂。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初起名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为太和殿。现存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595年)重建的。建在两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四周是云龙云凤望柱,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的石阶上刻有蟠龙。
太和殿是故宫最堂皇的建筑,重檐庑殿顶,高三十五米,宽三十六米,面积二千三百七十七平方米。殿内居中的是一座高两米的平台,摆着金漆雕龙宝座,这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座顶正中的蟠龙金柱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天花板绘有龙戏珠图案,两旁是蟠龙金柱,座后是华美的围屏。殿前月台上,陈列着日晷(guǐ)、嘉量、铜鹤、铜龟、铜鼎等珍贵文物,以象征江山永固。
每当皇帝升座时,殿前陈列的鹤、鼎、炉便升起袅袅青烟。殿廊下的玉磬(qìng)、金钟、琴、笛、箫齐奉,乐声悠扬。
民间传说金銮殿是“金砖铺地”、“金泥包墙”、“金龙抱柱”。
其实并不是用真金做的砖、金土合的泥、真金铸的龙。
所谓“金砖”是由苏州所产,专供皇宫使用的一种砖。每块砖上都记载着塑造宫和工匠的姓名,可见制作时何等严肃、庄重。它选用苏州的优质土烧制,烧制过程很复杂,要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再用片柴、棵柴各烧一个月,然后用松枝架烧四十天,共烧一百三十余天。千里迢迢运到北京,铺在皇宫地面上后,还要在砖上面涂生桐油,因此地面光滑闪光,看上去象撒了一层金粉,射出光芒。这砖最早叫“京砖”,因为“京”“金”二字音相近,后来就叫成“金砖”了。“金砖”虽不是黄金制做的,但每做成一块都要付出若干劳动,造价昂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知识,初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故宫博物院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