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一语文知识《素质教育在美国》节选» 正文
  1. 《素质教育在美国》节选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一语文知识   阅读:8606

概要: 后来,我们有机会接触美国孩子多了,我发现:美国孩子在画完画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的,只问“好不好”?也只有在他们认为好的时候,才问“好不好”?如果他们自己都认为不好的,一扔了之。 现在我们来深究一下,儿子为什么画完画后都要问“像不像”?他所问的“像”到底又指什么? 要回答上述问题,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当三岁儿童画那幅疏密有致的竹子国画时,对现实生活中“竹子”的概念是不是清楚呢? 回答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是不太清楚的,甚至是很模糊的。 因此,此时他们的“竹子”的概念就只能是黑板上老师挂着的那幅画。也因此,他们问的“像不像”指的就是像不像那幅画。

《素质教育在美国》节选,标签:初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后来,我们有机会接触美国孩子多了,我发现:美国孩子在画完画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的,只问“好不好”?也只有在他们认为好的时候,才问“好不好”?如果他们自己都认为不好的,一扔了之。

  现在我们来深究一下,儿子为什么画完画后都要问“像不像”?他所问的“像”到底又指什么?

  要回答上述问题,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当三岁儿童画那幅疏密有致的竹子国画时,对现实生活中“竹子”的概念是不是清楚呢?

  回答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是不太清楚的,甚至是很模糊的。

  因此,此时他们的“竹子”的概念就只能是黑板上老师挂着的那幅画。也因此,他们问的“像不像”指的就是像不像那幅画。

  既然有“像不像”的发问,就一定有一个可依据的样板来评判“像”还是“不像”。

  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的以“像不像”样板来要求自己。

  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像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因此,才有迈阿密大学绘画班那群美国孩子的五花八门的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无方圆没规矩、甚至连基本笔法都没有的“其他糊涂”的画。也因此,美国孩子画完回后,只问“好不好”?不问“像不像”?回答“像不像”的问题,是指“复印”得如何。 回答“好不好”的问题,则是指“创造”得如何。

  我的学生达琳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时,因为看到中国孩子们的画技非常高,有一次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

  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一样的事物——圣诞树!

  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美国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于是,她释然了。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

  再仔细观察,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

  原来当时已近圣诞节,那是学校为了给达琳营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气氛而画的。

  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 令她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把那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画技超群的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冥思苦想、痛苦万状,就是无从下笔。

  达琳看到这个尴尬的场面,知道这样下去可能会是一个不愉快的收场,只好又把墙上那幅圣诞树揭开……

  达琳的例子,深深地震动了我!

  我开始仔细观察儿子,我发现无论我们给他什么画,他几乎都能惟妙惟肖地画下来,或者说“拷贝”下来,“克隆”下来。但如果要他根据一个命题自己创作一幅画,那就难了。因为我们的训练模式是:

  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

  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长此以往,他的绘画过程就仅仅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因此,他的眼睛里有画,心里没有画。

  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

  由于在他的眼里只有别人的画,于是在他心中就很难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就只能重复别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一语文知识初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观舞记》有关资料
《《素质教育在美国》节选》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