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蒋佩理 过家家、丢手绢、拔萝卜、老鹰捉小鸡……这些曾经流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儿童游戏,在今天的城市里已很难寻觅。放学后、双休日,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背着大书包在各种补习班、特色班之间奔走的孩子──游戏,消失在童年。 近年来,抢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呼吁经常见诸报纸刊物,有识之士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式微充满忧患意识。在已经沦丧并且行将失去的诸多民族民间文化当中,甚少有人提及其中重要而又特殊的一支──儿童游戏文化。
游戏,消失在童年,标签:初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昨天:曾经一片繁荣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儿童游戏文化曾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从幼童时期的过家家、丢手绢、拔萝卜、老鹰捉小鸡、捉迷藏,到少年时期的跳房子、拽包、跳绳、踢毽子、弹球、打尜、拍三角、抽汉奸(陀螺)、放风筝、抖空竹,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滋润着各年龄段孩子们的闲暇时光。有些儿童游戏的内容渗透着孩子们对社会的感受和理解,无师自通地把社会现象转为游戏内容,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智慧、灵感和创造力,如官兵捉匪、红灯绿灯等游戏,表现了孩子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并将之融入游戏文化的创造性与模仿力。与游戏相伴的游戏器具的制作也成为孩子们一项有益的习作,如缝包、制拐、剪纸、造弹弓、削汉奸、削尜、编蚂蛉网、做空竹、制蛐蛐罩、糊风筝等,这些制作均需要相当的技艺,使孩子们变得心灵手巧。能够制作游戏器具的人成为众人羡慕与崇拜的对象。一些制作游戏如叠纸船、飞机、衣服、裤子、钱包、坦克履带等,都给孩子们带来极大乐趣。
今天:虚拟代替了现实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会竞争意识如同紧箍咒一样紧紧套在家长和孩子们的头上,各种文化与特长技艺的课外辅导教学几乎填充了孩子们全部的课余时间,连绵不绝的种种考试及其成绩的排名更是成为笼罩在孩子心头难以挥去的阴影,以往校园中欢乐的游戏景象风光不再。老师与家长忽然发现,现在的孩子不会玩了 !生活环境也在变。城市的改造让大杂院和胡同形态的家居环境换成了紧闭的单元房门,冰冷的防盗门隔绝了以往开放式的居住格局。这些,进一步让残存的儿童游戏文化失去了复苏的物质条件。如同地质气候变化造成了旧生物群的死亡,新的地质气候却又促成了新一代生命的开始一样,儿童游戏文化在新的时代改换了新的内容。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创了现实世界之外的虚拟世界,电脑游戏代替了以往的现实的游戏形式,人们不必面对面交流,不再需要尊重对方的意愿、情感,交流、适应、妥协、谈判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变得无足轻重甚至多余,过关游戏、暴力打斗游戏,一切理念都贯穿着自我意志的极度膨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个人乃第一,快意为中心,成为情感释放的唯一宗旨,也是儿童文化人文精神本质的重大变迁。
作为孩子们精神生活重要内容的儿童读物,在形式与内容方面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改观。以往画工精美的小人书消失了。盛行于五六十年代的小人书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说唐》、《岳飞传》、《杨家将》、《封神榜》、《三侠五义》、《我的大学》、《三毛流浪记》等,语言精练,情节扣人,作画栩栩如生,连大人也被吸引,陶冶哺育了一代代人的思想成长。而今的绘画儿童读物变成了抽象、变形了的卡通人物,原来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换成了跳跃式、意识流式。这些虚幻的变形的非现实的精神世界占据了儿童的大脑空间,大大压缩和改变着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认识。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