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社戏闹
-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一语文知识 阅读:8396次
概要:猴年春节将近,绍兴农村的社戏已非常闹猛。每到夜幕降临,总有一些临河的空地上,锣鼓喧闹,丝乐悠扬,“绍兴大板”唱得震天响。台上演戏闹猛,台下看戏的也十分热闹,有的看得哈哈大笑,有的嗑着瓜子说闲话,有的看得兴起也随意跟着唱几句。台上台下构成了一幅随意休闲尽兴的农村风俗画。 浙江绍剧团团长陈伟龙说,虽然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但农民群众向他们预约的戏已排到农历正月十五。前几日他们到嵊州市长乐镇演出《真假悟空》,十里方圆的农民赶来观看,那热情真叫人感动。 社戏最初是人们以“社”为单位祭祠土地神的,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又有另一内涵,成为赶庙会祭菩萨生辰,或久旱无雨向菩萨求雨的一种形式。再后来,成了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现在绍兴农村,每逢传统节假日或农闲时节,常会请个戏班子来村里演出,大家热闹一番,开心一阵。 鲁迅先生孩提时在绍兴农村看过社戏,以后一直念念不忘,将看社戏的情景和感受写入了《社戏》、《无常》、《女吊》等文章中。许多读者从
鲁迅故乡社戏闹,标签:初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猴年春节将近,绍兴农村的社戏已非常闹猛。每到夜幕降临,总有一些临河的空地上,锣鼓喧闹,丝乐悠扬,“绍兴大板”唱得震天响。台上演戏闹猛,台下看戏的也十分热闹,有的看得哈哈大笑,有的嗑着瓜子说闲话,有的看得兴起也随意跟着唱几句。台上台下构成了一幅随意休闲尽兴的农村风俗画。 浙江绍剧团团长陈伟龙说,虽然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但农民群众向他们预约的戏已排到农历正月十五。前几日他们到嵊州市长乐镇演出《真假悟空》,十里方圆的农民赶来观看,那热情真叫人感动。 社戏最初是人们以“社”为单位祭祠土地神的,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又有另一内涵,成为赶庙会祭菩萨生辰,或久旱无雨向菩萨求雨的一种形式。再后来,成了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现在绍兴农村,每逢传统节假日或农闲时节,常会请个戏班子来村里演出,大家热闹一番,开心一阵。 鲁迅先生孩提时在绍兴农村看过社戏,以后一直念念不忘,将看社戏的情景和感受写入了《社戏》、《无常》、《女吊》等文章中。许多读者从鲁迅作品中了解社戏,并对社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记者是“土著”绍兴人,小时候也经常去乡下看社戏。记得有次看鲁迅笔下的《跳无常》,那戏台上的无常穿着白衣白裤,戴着高帽,摇着蒲扇,边跳边唱,在夜幕中望去有点慌兮兮的。看戏回来迷了路,在星光下想起无常的形象,更加害怕。尽管有此经历,但以后哪里有社戏照看不误,心里存的总是社戏的热闹和看时的开心。 旧时演社戏的场地很小,最小的是在两只稻桶翻转搁几块门板。现在多是在较大的台上演,不少是现搭戏台。据悉,诸暨市乡下许多村建有固定戏台,城里的大剧团也能在上面演。现在的社戏可谓是越演越讲究,演起来有布景有灯光,演员阵容也比过去大多了。看社戏最惬意的是在水上的乌篷船上,品一口酒,嚼几粒茴香豆,看看临水戏台上的生旦净末丑,那份感觉真如夏饮冰水,冬焐暖炉。 时下演出的社戏有绍剧、越剧、莲花落,还有流行歌舞什么的,但上了年纪者大多喜欢看当地称作“绍兴大板”的绍剧。因为绍剧高亢激越,拖音很长,那“啊啊———”的长腔,在夜空中能传得很远,尤其是“海底翻”腔,听了会让人像喝了老酒似地兴奋起来,有时来几下“咣彩咣彩”的锣鼓声,更是将场面撩拨得热烘烘的。 据了解,现在绍兴农村演社戏一年比一年旺。像浙江绍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这样的大剧团,一年四季在农村演出占80%。嵊州市共有100多个农民剧团,他们农闲时节四处演出,如鱼得水。农村演社戏的“出资方”都是富起来的私营企业老板和做寿的人家。在春节,掏钱请戏班子演社戏,在农村是很有“脸面”的事。某剧团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有年春节去绍兴县王坛镇演出,几位在上海搞防腐工程的老板,每人出钱演一二台戏,乐得全村老小过起了“社戏节”。村里演戏,也往往让全村人感到荣耀,他们常兴奋地唤来亲朋好友,让大家“有福同享”、“有戏同看”。农民看社戏的热情,常使演员感动。浙江绍剧团一级演员马超英有件事至今说起来仍感动不已。有次他们去绍兴县平水镇演出《三请樊梨花》,天寒地冻时忽下起大雪,如絮的雪花飘逸而下,有人想撑伞观看,但后面的人不允,撑伞的只得作罢,因此大家都不用雨具,站着看戏4个小时,一个个都成了雪人。演员们十分感动,虽说戏台是临时搭的露天台,演员身上也沾满了雪花,但他们心里有股热劲往上窜,在观众的喝彩声中戏越演越有劲。演罢戏,演员们常成为农户的座上客。农民兄弟端出几盘黄芽韭菜炒年糕,热几壶自酿的米酒,请自己喜欢的演员“多吃点、多吃点”,有几分醉意时,大家还要扯开嗓子唱上几句,然后嘻嘻哈哈地笑成一团,可谓酒醉戏醉人醉。
(摘自《柯岩报》)
Tag:初一语文知识,初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呐喊》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