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一语文知识《呐喊》导读» 正文
  1. 《呐喊》导读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一语文知识   阅读:8559

概要: 1927年底到上海,开始了一生最光辉的战斗历程。血的教训,生活经验,使他逐步从“新的必胜于旧的”,“青年必胜于老年”的进化论走到阶级论。他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中,领导左翼文艺队伍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同时,他还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反常反战同盟,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暴政的各种社会活动和革命文艺运动。“左联”成立后,鲁迅还同“民族主义”文学、“自由人”、“第三种人”及“论语”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的战斗有力地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配合了中国革命。这时期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花边文学》等,内容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形式多姿多彩,表现了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感情。1934年后,以古代历史和神话为题材,密切配合当时的斗争,借古喻今,写了五篇小说,连同以前的几篇集为《故事新篇》。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胜利到达陕北,他和茅盾联名

《呐喊》导读,标签:初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1927年底到上海,开始了一生最光辉的战斗历程。血的教训,生活经验,使他逐步从“新的必胜于旧的”,“青年必胜于老年”的进化论走到阶级论。他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中,领导左翼文艺队伍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同时,他还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反常反战同盟,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暴政的各种社会活动和革命文艺运动。“左联”成立后,鲁迅还同“民族主义”文学、“自由人”、“第三种人”及“论语”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的战斗有力地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配合了中国革命。这时期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花边文学》等,内容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形式多姿多彩,表现了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感情。1934年后,以古代历史和神话为题材,密切配合当时的斗争,借古喻今,写了五篇小说,连同以前的几篇集为《故事新篇》。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胜利到达陕北,他和茅盾联名给党中央、毛泽东和朱德发了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写下了“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着星斗正阑干”的诗句。这时期的杂文收在《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等集子里。鲁迅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杂文的创作上,著有杂文近七百篇,一百三十多万字。他的杂文是诗与政论、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与敌人进行斗争的匕首和投枪,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因积劳成疾,在上海与世长辞。《鲁迅全集》二十卷,近一千万字,收录了他的全部作品。他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五十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都有广大的读者,鲁迅是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二、作品提要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他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思考。他深感中国社会思想的陈腐性和落后性,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曙光。鲁迅受到新一代知识分子自觉反叛封建传统的鼓舞,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暴露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病,从此进入了思想和创作的丰收期,陆续发表了《孔乙己》等多篇小说。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5篇短篇小说辑为《呐喊》,其中《不周山》一篇后被收到《故事新编》中。

  《狂人日记》是《呐喊》的那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明天》中单四嫂子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来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明天是什么?是希望还是绝望,单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宝儿后的孤独与痛苦却是真实的。
《头发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风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农村,靠撑船度日,经常来回于鲁镇与城里之间,因此知道这些时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时剪了辫子,然而“皇帝坐龙庭”(即复辟)了又要辫子了。赵七爷先前盘着的头发也放下了,他还特意到七斤家严厉地责问:“七斤的辫子呢?”七斤嫂也没好声气地骂他。一时七斤家聚集了许多看客。但过了十几日,皇帝没坐龙庭,七斤相安无事,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七斤重新获得了村里的尊敬,村子里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们在少有变化中过着与上辈人一样的生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初一语文知识初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偷”字写出了神韵佳境
《《呐喊》导读》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