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一语文知识忆端木蕻良» 正文
  1. 忆端木蕻良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一语文知识   阅读:8969

概要:1997年初,忽然从报上看到端木蕻良先生逝世的消息时,我的心猛地一沉。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遗憾和懊悔之情,在我心中弥漫开来…… 这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颇有些“故事”的老作家,其实和我交往并不多,更说不上有多深的私人感情。然而他所留给我的特殊印象,却超过了我十分熟悉或相交甚深的许多人。这不仅由于我们之间一些微妙的心灵撞击,更由于曾经有过的一个默契,一个心照不宣的承诺。可是这些年来,由于我个人生存环境的重大改变,致使这一默契和承诺一直未能实现。而现在,由于端木老的溘然长逝,更使之变成了一桩永远难以弥补的憾事。 我最初接触“端木蕻良”这个名字,是从少年时代喜欢唱的一支老歌《嘉陵江上》的歌谱中见到的。这支歌创作于抗日战争年代,由贺绿汀作曲,旋律优美流畅,感情真挚浓烈,很像西洋歌剧里的咏叹调,唱起来有

忆端木蕻良,标签:初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1997年初,忽然从报上看到端木蕻良先生逝世的消息时,我的心猛地一沉。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遗憾和懊悔之情,在我心中弥漫开来……

  这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颇有些“故事”的老作家,其实和我交往并不多,更说不上有多深的私人感情。然而他所留给我的特殊印象,却超过了我十分熟悉或相交甚深的许多人。这不仅由于我们之间一些微妙的心灵撞击,更由于曾经有过的一个默契,一个心照不宣的承诺。可是这些年来,由于我个人生存环境的重大改变,致使这一默契和承诺一直未能实现。而现在,由于端木老的溘然长逝,更使之变成了一桩永远难以弥补的憾事。

  我最初接触“端木蕻良”这个名字,是从少年时代喜欢唱的一支老歌《嘉陵江上》的歌谱中见到的。这支歌创作于抗日战争年代,由贺绿汀作曲,旋律优美流畅,感情真挚浓烈,很像西洋歌剧里的咏叹调,唱起来有一种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感觉。这当然与歌词写得富有诗意和激情是分不开的。所以,从一开始唱它,我就深深地记住了歌谱上那颇有些怪异的词作者名字──端木蕻良。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渐渐知道他是一位从三十年代起就很有名气的作家,本名曹京平,“端木蕻良”是他1936年开始并一直沿用的一个笔名。其代表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具有史诗般的大气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赫赫有名的女作家萧红的第二任丈夫。

  我真正与端木蕻良见面相识,是1981年秋天。我因创作歌剧《曹雪芹》而涉猎红学研究,提出了一些在当时让人觉得新鲜的见解,受到专家们的注意,并被传媒沸沸扬扬地“炒作”了一通。此时应邀到济南参加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一下子结识了许多年轻的和年老的学者,其中便包括端木蕻良先生。

  初见面时,端木老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那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不时露出的笑容。

  如今我端详着我俩的合影照片。上面的端木老虽然也面带微笑,我却总感觉这静态的照片似乎难以完全捕捉他那独特的──时而诡谲,时而纯真,时而俏皮,时而稚拙……那笑容瞬息万变地贯穿在他整个的言谈举止和性情风貌之中。

  据说以前有人对他的笑颇不以为然,甚至感到厌恶。端木老为此写过一篇文章《谈“笑”》。说是因为从小身体虚弱,经常疾病缠身,总愿意听一些高兴的事,有人便送给他一本笑话集,由此落下这个爱笑的毛病。这当然是一种幽默的自我解嘲。真实的原因,我看还是在端木老的性格中,似乎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温良、儒雅而又洞悉世态人情的达观与睿智。

  在和端木老相识的若干年里,我们还见过好几次面。最使我难忘的,是1982年在上海参加全国红学研讨会期间的一次促膝倾谈。

  当时,我们已经很熟识,少了许多初见面时的拘束与客套。他关切地问起我的创作和研究情况。我则选了个适当的时机,谈了我心里埋藏已久的一个疑问。

  有一次我和峨眉电影制片厂一位导演聊天,听他说起有人想拍一部反映女作家萧红的故事片,已经筹备了好长时间,终于放弃了。原因是不好处理至今还健在的端木蕻良的形象。我一听大为惊讶,问道:有什么不好处理的?他又不是汉奸卖国贼,大不了与萧军、萧红之间有些难以理清的感情纠葛罢了──这不正是把电影拍得好看的绝妙素材么?这位导演说,问题可不那么简单。据目前一些知情者介绍,端木当初很对不起萧红,在危难之际离开了她,陷萧红于困境──已经不是一般的感情问题而是不仁不义的品格问题了,怎么好在端木健在的时候去直接表现呢!

  由于我当时并未深入地读过有关史料,对这位导演朋友的说法自然不便提出异议。但我凭着与端木老接触的直观感受,似乎觉得他并不像是一个思想浅薄的无情无义之辈。于是怀着好奇心专门去查阅了一些有关的传记、回忆录、访谈录之类,这才发觉事情的真相与那位导演传达给我的(实际上也是当时健在的某几位知情者兼当事人头脑中所固有的)看法有着很大的出入。这里边分明存在着某种由来已久而又根深蒂固的“冤情”。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一语文知识初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日军侵华·平顶山惨案
《忆端木蕻良》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