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的自由与局限
-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一语文知识 阅读:8689次
概要: 中国古诗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诗缺乏技巧。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想尽力增强表现力,反而在无意中使用了非常高明的技巧,尤其是在视觉效果方面。我们在此只能举很少几个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妙在构图,“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妙在设色。“人面不知何所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用的是视觉上的减法,“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用的是视觉上的加法。“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完全是天才的摄影师。杜牧的《过华清宫》更是登峰造极:“长安回望绣成堆”──全景、静景;“山顶千门次第开”──镜头由远及近、动景;“一骑红尘妃子笑”──远近结合、慢镜头特写;“无人知是荔枝来”──镜头拉近、特写。在中国古诗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中国古诗之所以耐读,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从总体上说,它既不是象征主义式的,也不是浪漫主义式的。“赋”、“比”、“兴”三种传统手法中,“比”更近于西
中国古诗的自由与局限,标签:初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中国古诗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诗缺乏技巧。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想尽力增强表现力,反而在无意中使用了非常高明的技巧,尤其是在视觉效果方面。我们在此只能举很少几个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妙在构图,“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妙在设色。“人面不知何所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用的是视觉上的减法,“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用的是视觉上的加法。“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完全是天才的摄影师。杜牧的《过华清宫》更是登峰造极:“长安回望绣成堆”──全景、静景;“山顶千门次第开”──镜头由远及近、动景;“一骑红尘妃子笑”──远近结合、慢镜头特写;“无人知是荔枝来”──镜头拉近、特写。在中国古诗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中国古诗之所以耐读,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从总体上说,它既不是象征主义式的,也不是浪漫主义式的。“赋”、“比”、“兴”三种传统手法中,“比”更近于西方诗的精神。“赋”是超技巧的叙述和抒情,《古诗十九首》是最佳代表,象“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何其直接,何其晓畅,却何其深入肺腑。“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手法,它是一种超比喻超象征的和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一首中国古诗就确立了抒情的传统,而且表明了人与自然在中国诗歌中的关系,这是一种默契、并行的关系,而非西方诗中那种对抗或象征的关系。“天人合一”的理想使中国古人在面对自然时景不是把它当作敌手,也不是当作彼岸世界的象征。中国诗强调情景交融、物我交融。“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抒情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寂寥与绝望如此自然地化成了外部景物。“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与游子、故人之间的对话如此富有诗意。这种并行的关系有三重意义:本体(人)、客体(物)和他们之间的呼应,而象征主义式的诗歌重心却仅仅落在缺席的被象征的对象。由于强调这种主体向客体的渗透,中国古诗也天然就对那种过分宣泄自我的浪漫主义式的表达方式免疫。
中国古诗的自由也正是它的局限。对表现力本身的重视在天才的诗人那里解放了创造力,在平庸的诗人那里却束缚了创造力。对技巧的忽视逐渐导致了艺术上的惰性,语言的历史积淀和诗歌形式的相对稳定更助长了这种倾向。明清两代,复古盛行,就是明证。另外,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契合也是中国人很难把自然对象化、客体化,而这是通向哲学思辨的关键。哲学虽然不应成为诗歌直接表现的对象,但是贯注了哲学精神的诗歌却会更具厚度和震撼力。由于理性传统的缺乏,自唐以后,中国诗歌虽经多次变革,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创造出新的风格。
现代中国诗人已经丧失了文言这种创作工具,而现代汉语正经受着西方语言的激烈冲撞,传统的诗意语言已难找回,新的诗意语言尚在锤炼之中。这种困境短时间内难以改观。我们应该做的,也许就是在注重技巧的同时也注重表现力本身,在关注理性的同时也尽量吸收古诗纯净的抒情传统。但愿我们不会让自己失望。
上一页 [1] [2]
Tag:初一语文知识,初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