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三年级语文知识诗律浅说» 正文
  1. 诗律浅说

  2. [10-10 23:15:18]   来源:http://www.85jc.com  三年级语文知识   阅读:8269

概要: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诗律浅说,标签:三年级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是这种句型。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七句还是这种句型。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这种句型。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第五句又是这种句型。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不能不论。


【对仗】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三年级语文知识三年级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三年级语文知识

上一篇:千古风流苏东坡
《诗律浅说》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