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二年级语文知识风筝历史探索» 正文
  1. 风筝历史探索

  2. [10-10 23:15:18]   来源:http://www.85jc.com  二年级语文知识   阅读:8578

概要: 据明《水平(今河北卢龙)府志》记载,清明时节“家家树秋千为戏,闺人挝子儿赌胜负,童子团纸为风鸢引绳而放之。”清初潘荣陛所著记述北京岁时风物的专著《帝京岁时记胜》中也详细记载了清明时节荡秋千、放风筝的情景。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还以“书生韩世勋题诗于风筝上,放飞中风筝落在詹家,詹淑娟和诗其上,因而结合”的故事,编写了戏曲作品《风筝误》传奇。在清代,清明时节荡秋千、放风筝之戏在我国普遍兴起。“上自内苑,下至士庶,在清明节期间,俱立秋千架媳戏为乐,童子郊外放纸鸢”(见《中国古代节日风俗》),放风筝成为清明节一项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节日风俗中的娱乐活动,是社会生活的明镜,它能反映出国家民族、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和生活习俗。清代乾、嘉年间,由于当时国内政局一度比较稳定,农业生产与城市文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封建统治者为显示“太平盛世”提倡节日活动,因而出现了我国风筝发展的繁荣时期,每至清明时节,人们在春回大地。草木皆绿的大好时光,兴致

风筝历史探索,标签:二年级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据明《水平(今河北卢龙)府志》记载,清明时节“家家树秋千为戏,闺人挝子儿赌胜负,童子团纸为风鸢引绳而放之。”清初潘荣陛所著记述北京岁时风物的专著《帝京岁时记胜》中也详细记载了清明时节荡秋千、放风筝的情景。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还以“书生韩世勋题诗于风筝上,放飞中风筝落在詹家,詹淑娟和诗其上,因而结合”的故事,编写了戏曲作品《风筝误》传奇。在清代,清明时节荡秋千、放风筝之戏在我国普遍兴起。“上自内苑,下至士庶,在清明节期间,俱立秋千架媳戏为乐,童子郊外放纸鸢”(见《中国古代节日风俗》),放风筝成为清明节一项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节日风俗中的娱乐活动,是社会生活的明镜,它能反映出国家民族、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和生活习俗。清代乾、嘉年间,由于当时国内政局一度比较稳定,农业生产与城市文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封建统治者为显示“太平盛世”提倡节日活动,因而出现了我国风筝发展的繁荣时期,每至清明时节,人们在春回大地。草木皆绿的大好时光,兴致勃勃结伴去郊外踏青游玩放风筝。据《扬州画舫录》载:扬州人“于清明时放纸鸢……漫以成俗”。特别是在文化经济发达的京津地区和以手工业著称的山东潍坊地区尤为突出,从清乾隆年间起,所修许多地方志和地方文献中都记载了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乾隆十八年春,潍县知县郑板桥被罢官后,在题画诗中写下了“闲逐儿童放纸鸢,,的诗句。《临朐县志》载:“旧志载寒食增墓土……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外,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院,小姊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上,寻芳水滨,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清道光《平度州志》载:“清明祭墓行负土礼,童子放纸鸯,女子作秋千戏。”

  民间放风筝习俗的普及,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在这项活动的实践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把放风筝作为一项锻炼身体“去病免灾”增强体质的活动来看待。

  《潍县岁时记》把春天放风筝称为“放郁”,是图个“吉利”。在民间延续着一个风俗,清明节这一·大有的人把板子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有意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

  在其他地区,人们也把春天放风筝归纳了很多好处。李石在《续博物志》中记载“今之纸鸢引丝而上,令儿张口望视以泄内热”。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说,放风筝还能锻炼人的眼睛,增强视力,“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这些记载充分证明,人们很早就把放风筝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来对待。

  通过在田野郊外放风筝吸收了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体质,达到了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目的。因此,放风筝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娱乐和体育活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清明节放风筝的风俗更加广泛普及,放风筝的内容也被编入小说作品之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对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的研究和探索,如我国著名文学巨匠曹雪芹,不仅把放风筝写进了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去,开创了放风筝内容进入小说创作的先河,而且这位艺术大师还对我国的风筝历史、名称演变、风筝种类、扎制工艺等等作了大量的考证、研究,于清乾隆年问,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关于风筝艺术的专著《甫鹞北鸯考工志》,为我国风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后,在宫廷和民间,风筝制作放飞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清道光时,潍县金石学家诗人郭鳞在所著《潍县竹枝词》中写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鸯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详细地记载了潍县民间在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到郊外踏青和在白浪河沙滩放风筝、荡秋千的情景。

  清末,是我国传统风筝在内容、题材有较大发展的时期。北京一带,宫廷与民间的风筝发展迅速,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品种增多,出现了造型新颖的字风筝,使风筝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民观看放风筝。《北京竹枝词》真实生动地描述这一情景:“新鸯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向碧云端。”这一新内容、新形式的出现,为我国风筝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此时,各地相继出现了像仙鹤童子、雷震子、群雁、杏花天等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风筝。潍县风筝艺人根据我国“尊龙”传统,吸收了当地木版年画、刺绣等民间艺术中有关龙的形象,对传统蜈蚣风筝加以出新,将蜈蚣头改装成龙头,扎制出了“龙头蜈蚣风筝”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巧妙的把龙的形象运用致串式风筝上,这一大胆的创造,充分证明了我国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由于“龙头蜈蚣”从形式到内容,符合广大群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观点,加之其精湛的扎制工艺、别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和最佳的放飞效果,被称为潍坊传统风筝一绝,受到中外风筝爱好者的好评,是潍坊传统风筝的代表作品之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二年级语文知识二年级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二年级语文知识

上一篇:风筝简史
《风筝历史探索》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