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课后练习高一语文课后练习《赤壁赋》课文评点» 正文
  1. 《赤壁赋》课文评点

  2. [10-10 23:15:55]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480

概要: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壬(rén)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既望,已过了望日,即农历十六日。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日。状语“于赤壁之下”置于动词“游”之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徐,慢慢地、缓缓地。兴,起波浪。)[点拨: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简短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举酒属(zhǔ)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的“属”用法与此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

《赤壁赋》课文评点,标签:高一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壬(rén)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既望,已过了望日,即农历十六日。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日。状语“于赤壁之下”置于动词“游”之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徐,慢慢地、缓缓地。兴,起波浪。)[点拨: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简短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举酒属(zhǔ)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的“属”用法与此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这章诗描写诗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娇好的容貌和幽闲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向往和烦闷不安。吟唱这样的诗,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这里还有以“月出皎兮”召唤月亮飞临的用意。)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少焉,不多一会儿。斗(dǒu)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这里泛指夜空中少数明亮的星点。状语“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分别置于动词“出”、“徘徊”之后。)[点拨:“徘徊”二字,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逼真传神,而且写出被召唤出来的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际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对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喜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光,反射的光。)[点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随之疏朗、开阔,无拘无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纵,任。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如:往。定语“所如”置于名词“苇”之后。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凌,越过。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定语“茫然”置于名词“顷”之后。)[点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说,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这里虽然回应到开头的“泛舟”二字,但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卧舟中、漂游江上,而是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冯(píng)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冯,通“凭”,乘。御,驾。《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íng)然善也。”列子,名御寇,郑国人。相传列子得风仙之道,能驾风飞行。泠然,轻妙的样子。所止,停止的地方。遗世独立,离开人世独自生存。羽化而登仙:飞升仙境。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晋书·许迈传》:“永和二年,(迈)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点拨: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人物是“苏子与客”,于是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作了这样的交代之后,下面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开头一段,写“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足以供人赏心悦目,作者也确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进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读者又通过作者这样精彩的描写,有如亲临其地,与作者同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的良辰美景。通篇《前赤壁赋》真正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也主要是这开头一段,它正面写了一个“乐”字。]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高一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高一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赤壁赋》词语古今异义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