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合集
- [10-10 23:15:55]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646次
概要: 应该注意到,这首诗与五六十年代歌颂祖国的诗篇有一些差别。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明显的,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现实,一般都作为一客观描述的意象,虽然在书写时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但毕竟是对象化的,作为主体的诗人一般都是以客观生活的反映者和歌颂者的姿态出现的。而在舒婷的这首诗中,作为客体的历史和现实与作为主体的自我之间的界限变得比较模糊,不管是“老水车”,还是“‘飞天’袖间”的花朵,祖国与“我”是合二为一的,“我”是祖国躯体上的一部分,祖国也是“我”心灵中的一部分。这种主客观的合一,正是诗人的用意所在,意在强调“我”与祖国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为了表现这种血肉相连的内部感受,舒婷采用了意象叠加(如老水车、路基、驳船、蛛网、古莲、笑涡、起跑线等等)和强化(如深深、挂着眼泪的、新刷出的等等)的手法,使不可感的主体的情感,变成了可以用五官感知,看得见(如矿灯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合集,标签: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应该注意到,这首诗与五六十年代歌颂祖国的诗篇有一些差别。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明显的,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现实,一般都作为一客观描述的意象,虽然在书写时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但毕竟是对象化的,作为主体的诗人一般都是以客观生活的反映者和歌颂者的姿态出现的。而在舒婷的这首诗中,作为客体的历史和现实与作为主体的自我之间的界限变得比较模糊,不管是“老水车”,还是“‘飞天’袖间”的花朵,祖国与“我”是合二为一的,“我”是祖国躯体上的一部分,祖国也是“我”心灵中的一部分。这种主客观的合一,正是诗人的用意所在,意在强调“我”与祖国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为了表现这种血肉相连的内部感受,舒婷采用了意象叠加(如老水车、路基、驳船、蛛网、古莲、笑涡、起跑线等等)和强化(如深深、挂着眼泪的、新刷出的等等)的手法,使不可感的主体的情感,变成了可以用五官感知,看得见(如矿灯)、摸得着(如隧洞)、听得到(如疲惫的歌),激活了读者的想像,使诗歌更为生动可感。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结构清晰,层层深入,先是苦难,然后是希望,接着是光明,让人感到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情感的推进。
另外,诗歌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读来琅琅上口,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如哀如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充分表达赤子的一片拳拳深情。
4 外国诗两首
陈素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 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变色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