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正文
  1.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2. [10-10 23:15:55]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328

概要: 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 1.“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1.小说 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 新课 标第一 网 一论曹操 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 地位巩固--已历三世 地理优势--国险 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用 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益 (荆州)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标签: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
1.“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1.小说 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 新课 标第一 网
一论曹操 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 地位巩固--已历三世 地理优势--国险 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用
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益 (荆州) 地理优势--用武之国 交通便利(易攻难守) 政治形势 --其主不能守(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 结论--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
(益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结论--可图,作为根据地。
第五段:侧写羽、飞,体现对其器重与信任。
五、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2题

第三课时
一、深入探讨。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蓝图:“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
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 、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
刘备是持肯定、赞同的观点。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 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二、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运用。
正面: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 体现:不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侧面: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 体现: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三、拓展练兵。
1.通假字:①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②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2、词类活用:
①名作动: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 壶,用壶盛。
信义著于四海:信,讲信用。
②名作状。: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西和诸戎:西,向西。
3、一词多义:
①信: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②因:因屏人曰--于是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因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 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
③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竟然
④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
⑤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⑥谓:谓为信然--认为 谓先主曰--对……说
⑦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⑧用: 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 --运用
4、句式:
⑴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⑵省略句:君与俱来。
⑶倒装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
⑷递进复句: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⑸被动句:贤能为之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