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病句常见的六种类型及病句盘点» 正文
  1. 病句常见的六种类型及病句盘点

  2. [10-10 23:18:15]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阅读:8565

概要:(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四、乃(一)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病句常见的六种类型及病句盘点,标签:高中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85jc.com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考点精讲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常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不符合客观事实、前后矛盾、分类列举不当、否定失当等。

(1) 自相矛盾

【例】①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机遇,正即将到来。(时态上自相矛盾)

②各级负责人基本上全都接受了训练。(范围上自相矛盾)

③这些都是糟粕,并无多大价值。(程度上自相矛盾)

④太阳表面的温度也不过六百度以上。(数量上自相矛盾)

⑤他在这里下了车,我断定他大概是本地人。(状态上自相矛盾)

⑥翻开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人们就发现,地震最强烈的地方往往总是在山边地带。(频率上自相矛盾)

⑦我曾经想写一篇文章,结果未被采用,(动作上自相矛盾)

(2) 分类不当。这里主要指概念并列不当的现象。

【例】①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

②游泳券分普通票、参观票、月票、季票几种。

③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④出席这次会议的有青年工人、老年工人和妇女。

(3) 不合事理

【例】①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②高一高二我数学很好,所以语文我没兴趣。

③万里无云,繁星满天,我们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漫步校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上一篇:唐宋八大家欧阳修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