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5)副词。本来,原来。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鄙 (1)名词。边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ⅱ、鄙俗,不开化的人。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ⅲ、乡下人。 余目睹将军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用法总结之一,标签:初中语文基础知识,http://www.85jc.com
(5)副词。本来,原来。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鄙
(1)名词。边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ⅱ、鄙俗,不开化的人。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ⅲ、乡下人。
余目睹将军悛悛(质朴的样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兵
(1)名词。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战略战术。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
④战争。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动词。①侵略。无岁不受兵。(《十八史略》)
②以兵器杀人。左右欲兵之。(《史记》)
(3)复合词。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状如虎,又称虎符,剖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掌握一半,以便对证。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信陵君窃符救赵》)
伯
(1)名词。①排行第一的,老大,古人同辈间的伯(孟)、仲、叔、季来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诗经·周颂·载芟》)
②伯父。汝泊何由发如漆。(杜甫《醉歌行》)
③女子对丈夫的尊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经·卫风·伯兮》)
④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崤之战》
⑤古代管理一方的长官。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
⑥bà通"霸",春秋时诸侯国联盟的盟主。
桓公,五伯之上(首)也,争国而杀兄,其利大也。(《韩非子·难四》)
(2)副词。表尊敬。若为河伯娶妇。(《西门豹治邺》)
(3)bǎi数词。通"佰",一百。亡(没有)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论贵粟疏》)
(4)复合词。伯仲:原指兄弟的次第,后用以比喻不相上下的事物。
曾
(1)céng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2)zēng①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
②动词。通"增",增加。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察
(1)动词。①细看。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③详审。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④明察,了解。小人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察臣孝廉。(《陈情表》)
(2)形容词。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3)叠词。察察:洁净的样子。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