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教案设计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正文
  1.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2. [11-18 14:05:04]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三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268

概要:逍遥游篇曰:「未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应帝王篇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凡此,皆可见圣人虽功伟造化,名闻千里,然能推功于物而弗居,忘怀一己之功名,纯纯常常,恬淡无怀,无往而不逍遥,无适而不自得。(五)自足至足的境界:庄子之逍遥,既为脱却身心之拘碍,而与道遨游,内无所羡,外无所求,恬淡自得,无往不适,而臻于「至足」之境界。林希逸尝谓庄子之逍遥游,即为一「乐」字。而此中之乐,绝非得所欲求之乐,而为一不羡求功名利禄,不挂怀死生祸福、利害得失之精神至足之乐。齐物论篇曰:「圣人不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大宗师篇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凡此皆谓得道之真人、圣人,能忘怀死生、利害、祸福、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大小、得失、是非、美恶等,无欲无求,知足常乐,故能无思无虑,不梦不忧,翛然而往,一切至足,精神纯粹不疲,而逍遥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标签:高三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逍遥游篇曰:「未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应帝王篇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凡此,皆可见圣人虽功伟造化,名闻千里,然能推功于物而弗居,忘怀一己之功名,纯纯常常,恬淡无怀,无往而不逍遥,无适而不自得。
(五)自足至足的境界:
庄子之逍遥,既为脱却身心之拘碍,而与道遨游,内无所羡,外无所求,恬淡自得,无往不适,而臻于「至足」之境界。林希逸尝谓庄子之逍遥游,即为一「乐」字。而此中之乐,绝非得所欲求之乐,而为一不羡求功名利禄,不挂怀死生祸福、利害得失之精神至足之乐。
齐物论篇曰:「圣人不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大宗师篇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凡此皆谓得道之真人、圣人,能忘怀死生、利害、祸福、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大小、得失、是非、美恶等,无欲无求,知足常乐,故能无思无虑,不梦不忧,翛然而往,一切至足,精神纯粹不疲,而逍遥无为。
(六)无待的境界
庄子之逍遥,既能脱落时空,超脱一切拘碍,而无己至足,则完全无所待,既不待于内,亦不待于外;不待于我,亦不待于物;混同人我万物,而游于大道之中,无所挂碍,无所执持,而臻至无待之境界。
故如前文所述,其于逍遥游篇中,揭示生命表现之四等层次。庄子之逍遥,即一精神无待之境界,人在自然中,自然在人中,心胸广阔无垠,而与道遨游。
逍遥游篇曰:「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尘垢之外。」
齐物论篇曰:「至人神矣……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即是说明逍遥之至人、神人,能臻于天地日月云气合而为一,与万物融为一体,而独与道遨游于无物之初之无待境界。
四、结论
综上所论,庄子之逍遥,为一「体道」而「得道」之境界。而欲臻此境界,必经修为历程,循序而进,迭经翻越超拔,方能有所成。故庄子之逍遥,为一使生命由小而大,由大而化,向上超脱,突破身、心、世界之拘累,而开显生命主体修证之境界,故能无己、无待而至足。此即体悟道之全、道之一,而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圆融界。
因此,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吾人必须注意两点:第一、逍遥游不是指形体上的自由,而是心灵上的自在;第二,逍遥游不是指纵情任性的,而是要在心上不断的修养才能达到的。
逍遥观念对宇宙人生的观察是深入的,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中心旨趣。逍遥游一文是庄子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由于全篇文字生动,一气呵成,再加上大鹏小鸠的寓言点缀其中,所以读起来非常顺畅,而有情味。可是危险性也就在这里,因为全文都是在描写逍遥的境界,没有详论达成逍遥的工夫,所以容易使读者误入歧途,以为只要学学文中那些大鹏的一飞冲天,大树的处于无何有之乡,便可逍遥。因此,如要真能把握逍遥游的精神,必须配合齐物论,德充符等其余篇章阅读,一并理解,方能得真「逍遥」。

上一页  [1] [2] [3] [4] [5] 


Tag:高三语文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高三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王勃《滕王阁序》诗词鉴赏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