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教案设计高一语文教案设计《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正文
  1.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2. [10-10 23:20:00]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507

概要: 二、研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划出疑难词句。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板书) ⑴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⑵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⑶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⑷结局(末段):荆轲被斩。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二、研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划出疑难词句。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板书)

   ⑴ 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⑵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⑶ 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⑷ 结局(末段):荆轲被斩。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

  2、提问:

   ⑴ 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⑵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那个侧面?

   ⑶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问题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文本从对话、动作、神态等角度入手,分析悲剧人物形象,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⑷ 如果荆轲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将会怎样,中国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问题设计意图: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预设好课堂教学流程,预设好问题,甚至预设好问题的答案。本课教学既有预设的内容和流程,同时也注意课堂的生成。如学生会提出类似的质疑:这是笔者在预设内容里没有的,然而,一发现问题,老师便即时对问题进行整理,把问题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何能让人人都“动”起来,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3、讨论并小结: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但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4、布置作业:

    把你对“荆轲刺秦王”的看法整理成一篇文章。      

上一页  [1] [2] [3] 


Tag:高一语文教案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教案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