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教案设计初三语文教案设计五册11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正文
  1. 五册11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10-10 23:20:00]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827

概要: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6.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一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四)总结、扩展 ’ 。 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 (五)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 (六)板书设计 一 摆谬论 谬论论据:自夸一只希望国联一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驳论证自夸(信“地”信“物”)只希望国联(信“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失掉“他信力”发

五册11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标签:初三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6.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一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四)总结、扩展 ’ 。

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

(五)布置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

(六)板书设计

一 摆谬论

谬论论据:自夸一只希望国联一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驳论证

自夸(信“地”信“物”)

只希望国联(信“国联”)

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

都不能证明“失掉自信力”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研讨课文三、四部分。 ‘

(=)整体感知

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作了正面立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三)教学过程

1.指名朗读6—8段,要求学生思考: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文章6—8段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即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他们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而真正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应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泛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3.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四)总结、扩晨

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教案设计初三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孔乙己》
《五册11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