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二) 教师培训效果欠佳教师培训质量或效果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培训作为一种外在的指导,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使他们初步了解并认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但具体培训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性、胜任力的提高,甚至影响了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在教师培训的方式上,专家们更多采用讲授、报告或讲座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简便易行,但却忽视了教师作为学习主体和实践主体特有的经历、兴趣和需要。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专家一再倡导参与式培训、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和观摩以及行动研究等,但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专家讲授或讲座仍是主流。(三) 教师心理不适及压力过大教师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超负荷的工作量、学历提高的需求、对专家指导的渴望、对培训内容与方式的不满,使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处于一种高压力且矛盾的状态中,阻碍了他们对新课程实施的热情和投入。这种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自我否定产生的痛苦感。新课改是顺应
浅谈新课程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反思,标签:英语论文范例,http://www.85jc.com(二) 教师培训效果欠佳
教师培训质量或效果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培训作为一种外在的指导,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使他们初步了解并认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但具体培训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性、胜任力的提高,甚至影响了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在教师培训的方式上,专家们更多采用讲授、报告或讲座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简便易行,但却忽视了教师作为学习主体和实践主体特有的经历、兴趣和需要。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专家一再倡导参与式培训、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和观摩以及行动研究等,但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专家讲授或讲座仍是主流。
(三) 教师心理不适及压力过大
教师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超负荷的工作量、学历提高的需求、对专家指导的渴望、对培训内容与方式的不满,使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处于一种高压力且矛盾的状态中,阻碍了他们对新课程实施的热情和投入。这种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自我否定产生的痛苦感。新课改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发达国家或我国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为借鉴而在全国推广的,这势必使农村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观念、改革举措与传统的、教师们已习以为常或根深蒂固的理念、观念、举措等形成了一定的、甚至是巨大的反差,要求他们迅速“转变”,立刻“适应”,马上“胜任”,这意味着以前熟悉的许多东西要被抛弃、被否定,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否定”的痛苦感。这种痛苦感如不能有效调适,教师们便会产生对改革的消极心态,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其二,自我素质欠缺引起的焦虑感。新课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和跨学科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驾驭多种教学方式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然而,当许多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深切地感到自身素质与之相差甚远,难以适应改革的种种要求时,便会产生无助感、焦虑感。其三,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我国传统教育在师生关系上以“师道尊严”为本质特征,而新课改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本质特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新课改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学校中,由于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管理人员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存在一些认识上或行为上的偏差,教师有时得不到学生及其家长起码的尊重,致使一部分教师因觉得“不公”而产生对新课程的不适感。其四,相互矛盾的现象带来的茫然感。新课改的总目标是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实现从关注知识掌握向关注学生和谐发展的转变。但从当前的实践看,“新课改开展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也抓得扎扎实实”。这种两手准备的现象在农村学校比比皆是。由于英语在升学考试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现象在英语教学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在农村小学更甚。英语教师不知是应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尽快适应,还是固守原有的应试考试技巧应付升学,因而产生了无所适从的茫然感。
三.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及改进
(一)提高新课程研制的质量
1.重视新课程实施条件的地区差异。新课程实施的路径是由国家级实验区向省级实验区过渡,最后在全国推广。同一个课程方案,对于不同的实施者或在不同的条件,很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发展水平之间、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课程实施的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必划一,应该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学校,应在实施的进程和水准上提出不同的、有差别的要求。
2.加强新课程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教育改革方案的可行性问题涉及社会为教育改革提供的各种客观现实条件。新课程方案的实施除了要考虑其必要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外,还要论证其可行性。教育改革方案的可行性问题,首先应考虑该方案实施要求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考虑社会能够提供的客观条件如何,再进一步对二者进行比较,就可以判断这个教育改革的可行性。无论是改革方案的要求,还是社会所能提供的条件,我们需要着重考虑制度环境、成本效益、师资力量、技术条件等因素。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可能制定出合理、可行并能有效实施的课程方案来。因此,新课程在推进时,应注重可行性论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实施的可行性。如若不注意农村教育的现实情况,把部分学校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作为榜样在全国推广,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很容易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态势。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