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知识点系统的构建:中学化学中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都是重要的知识点。虽然内容繁多,但它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理论紧密相联。因此复习时要以此理论去统率和学习元素化合物,从而进一步深化元素“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例如在复习知识点时按下图格式进行联想复习。此外,还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善于分析、对比、发现异同。例如全国(II)卷第29题,实质是将初中电解水的实验以及氧气、氢气检验方法与高中电解原理进行重组,要求考生能理解电解原理原理,并根据举一反三。(2)知识主线的构建:把单质、化合物各点有机联系起来便形成线。“线”的形成有两种思路,一是以物质分类为主线,掌握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如:非金属部分: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盐金属部分: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盐二是是以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为主导,以元素价态变化和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为主线
2017年高考化学基础部分一轮复习策略,标签:化学复习方法,高中化学学习方法,http://www.85jc.com(1)知识点系统的构建:中学化学中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都是重要的知识点。虽然内容繁多,但它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理论紧密相联。因此复习时要以此理论去统率和学习元素化合物,从而进一步深化元素“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例如在复习知识点时按下图格式进行联想复习。
此外,还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善于分析、对比、发现异同。例如全国(II)卷第29题,实质是将初中电解水的实验以及氧气、氢气检验方法与高中电解原理进行重组,要求考生能理解电解原理原理,并根据举一反三。
(2)知识主线的构建:把单质、化合物各点有机联系起来便形成线。“线”的形成有两种思路,一是以物质分类为主线,掌握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如:
非金属部分: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盐
金属部分: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盐
二是是以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为主导,以元素价态变化和复分解反应的规律为主线,来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关系。如常见的四种非金属元素(Cl、S、N、C)的价态变化线如下所示:
抓住主线,可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知识点清晰,便于记忆和应用。
(3)知识网的构建:当对以某一元素为中心的知识点及转化线弄懂吃透后,我们可以将含不同元素的物质以某些关键反应做连接线,构建成知识网络。如用铝热反应联系铁、铝、用铁与盐酸或氯气的反应联系铁与氯,产生的氢气与氮气化合成氨气从而搭上氮元素系列转化线,牵扯出硝酸,硝酸又可与铁元素的单质、化合物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等。这些连接点往往也就是框图推断题的突破口。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26题,此题便是借助信息,巧妙地将铜的化合物、重要非金属元素硫的化合物编织在一起,考查考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把握。
(4)学科体系的构建:点、线、面只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块内的归纳、整理,高三复习还应抓住元素知识与理论的结合点,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这里的 理论指导作用我们学习的时候是按教材章节进行的,复习时应把这些章节综合起来,将物质结构、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等等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联合起来,最后构建成一个丰富、立体的化学学科体系。
由此可见,高考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不仅要落实单一知识点,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之间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理解和把握上,真正实现学科内主干内容之间的融会贯通。最后要注意的是,在这“点—线—面—体”的知识构建过程中,务必要尽量由学生自己总结的建构,只有学生亲身体悟,经历,才能获得真正的、灵动的、有生命力的知识结构,否则,跟着老师抄知识网络笔记,只是假知识结构。
3.与理论、计算、实验、基本概念和化学用语有机结合,提升对元素和化合物的认知能力
(1)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等理论加深理解某些元素化合物知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讲授新课时限于知识水平,有些内容在当时是不能要求的或者是不能深刻理解的。如:①如何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认识氯气与水的反应?为何用饱和食盐水收集氯气?它和工业上制备漂白粉有何关联?②等物质的量的氯气和二氧化硫混合使用可否会使漂白效果增强?③二氧化锰只能氧化一定浓度的盐酸,怎样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去选择制氯气的药品?④纯铁抗氧化能力相当强,混有杂质的铁易生锈;⑤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铝前面的金属制备主要需用电解的方法等。
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主动注意这一点,即不仅仅是归纳和记住某种元素化合物性质,而是运用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来从本质上理解才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2)在设计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课时应与计算、实验、概念和化学用语复习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例:氯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这节复习课的特点:①充分体现了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与理论、计算、实验相结合。②用问题组织复习教学,在问题的立意、情境、设问上要有一定的创意,充分调动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地位。③精选低起点,高落点(小切口,深层次)的反馈题,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4.重视知识与化工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以致用的化学素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