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得无”的用法与释义
-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知识 阅读:8858次
概要: 再看《岳阳楼记》中的“得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教材注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小议》认为注释“不甚准确”,应注为“是不是不同呢?”我们认为教材注释除语言不精炼外,无可指责。分歧仍在对“得无异乎”的理解。我们认为这里的“得无异乎”是反问句。意思是:看见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是应有所不同的。从下文紧接着描写因不同的景物而带来的“感极而悲”与“其喜洋洋”来看,正是对反问的证实与承接。前后衔接得非常自然紧凑。如果按《小议》将此句改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是不是不同呢?那么文章接下去就应要求作者首先回答触发的感情“是不同”还是“不是不同”。但下文并非如此。接下去就直接写所见的景物不同而所产生的感情也就不同。可见,从句子的语气与文章前后的衔接来看,“得无异乎”只能理解为反问句。如果要作一点小小的修改,那就应把“得无异乎”译为:“能没有不同吗?”或译为:“能没有分别吗?”少了两个字而反问的意思不变。
也谈“得无”的用法与释义,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再看《岳阳楼记》中的“得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教材注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小议》认为注释“不甚准确”,应注为“是不是不同呢?”我们认为教材注释除语言不精炼外,无可指责。分歧仍在对“得无异乎”的理解。我们认为这里的“得无异乎”是反问句。意思是:看见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是应有所不同的。从下文紧接着描写因不同的景物而带来的“感极而悲”与“其喜洋洋”来看,正是对反问的证实与承接。前后衔接得非常自然紧凑。如果按《小议》将此句改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是不是不同呢?那么文章接下去就应要求作者首先回答触发的感情“是不同”还是“不是不同”。但下文并非如此。接下去就直接写所见的景物不同而所产生的感情也就不同。可见,从句子的语气与文章前后的衔接来看,“得无异乎”只能理解为反问句。如果要作一点小小的修改,那就应把“得无异乎”译为:“能没有不同吗?”或译为:“能没有分别吗?”少了两个字而反问的意思不变。
关于这个“得无”,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与冯其庸主编的《历代文选》均注为“能不”。他们也是按反诘句来注释的。
上一页 [1] [2]
Tag:初二语文知识,初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岳阳楼记》补注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