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安徽师大文学院汤吟菲 自1949年到1995年,赏析、研究《岳阳楼记》的文章约60多篇,从写作目的、思想意义、景物描写、文体特征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也很有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综述。一、关于写作目的 这是一个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最有代表性,也比较全面的是吴小如的看法:“这是自勉,实亦勉滕”,但作者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即明确的政治目的。“这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对自己的同志者发出的策励宣言,也是对那些战胜自己的保守派官僚们的一次信心百倍的示威。”(《范仲淹〈岳阳楼记〉考析》,《语文教学
《岳阳楼记》研究综述,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一、关于写作目的
这是一个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最有代表性,也比较全面的是吴小如的看法:“这是自勉,实亦勉滕”,但作者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即明确的政治目的。“这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对自己的同志者发出的策励宣言,也是对那些战胜自己的保守派官僚们的一次信心百倍的示威。”(《范仲淹〈岳阳楼记〉考析》,《语文教学通讯》80 3)争议主要集中在两处:
1、有无“自勉”成份。这关系到作者的个人道德修养是否完全摒弃了迁客骚人的情感而达到“古仁人”思想境界的问题。蔡毅《〈岳阳楼记〉新探》(《扬州师院学报》84 1)认为“范仲淹身处逆境而不易其节,以‘古仁人’自励,确乎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此他不取“自勉说”,而把本文的写作目的概括为“言志、劝友、警世”三方面。
2、对藤子京是“规劝”还是“颂扬”。这关系到作者对滕子京思想境界的评价问题。“规劝说”肇始于宋代范公《过庭录》中的一条记载。〔注〕王宽行、刘景林《谈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河南师大学报》81 6)抽绎出旧有“规劝说”中仅从个人得失着眼的“规劝滕子京谨言远祸”的说法,并加以否定,这是很独到的见解。然而他们同时又全盘否定了“规劝说”,认为滕子京“愤郁见于辞色”的表现在性质上同屈原的牢骚之情一样,是不应属范仲淹所说的“以己悲”的范畴,同时,“修楼者的政治行动和作记者的政治理想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作者对滕只有颂扬,而无批评。蔡毅则肯定了“规劝说”中的合理成份,认为范仲淹“称赞滕子京的奋发有为,却不赞成他‘凭栏大恸’式的发泄郁闷”。“借滕子京求记之机,明示正道,暗寓讽劝,正是其苦心之所在”。
肯定自勉或勉滕是学术界比较通行的看法。杨海明《〈岳阳楼记〉是“传道”之文》(《湖南师院学报》84 6)有较为周详的阐释:滕子京“也是属于范文中那种‘以物’而‘喜’,‘以己’而‘悲’的人物,还不能达到范仲淹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古仁人’)的思想境界──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范仲淹自己在遭受吕夷简集团排挤之后,心中也不会没有一点儿牢骚情绪的。因此,他写《岳阳楼记》,一方面是劝勉滕子京要跳出个人得失的圈子;一方面也是激励自己,要做一个‘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范文正公年谱》语)的‘仁人志士’”。
二、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中展现了两种忧乐观,一是以个人得失而悲喜的迁客骚人的忧乐观;一是以天下忧乐而悲喜的古仁人的忧乐观。作者在这里至少从主观意图上否定了前者而肯定了后者。后一种忧乐观即浓缩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传颂的名句中,这也是本文的崇高境界所在。因而,有关思想意义方面的评论多集中于此。
1、“忧”、“乐”的内容和关系: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曾用此句说明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中“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贵品质。此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即成了学术界对这一名句最通行也最通俗的解释。有的学者不同意将其忧乐观概括为“先苦后乐”,认为易引起误解,其忧乐之间并非先后因果关系,而是共时辨证的关系。如张中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阅读和欣赏》第一辑)把它解释成“忧在一切人之行,乐在一切人之后”或“在天下人还未感到忧虑时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等,既恰当又简要,似应采用这种说法。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