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二语文知识《赤壁》真意辨析» 正文
  1. 《赤壁》真意辨析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知识   阅读:8838

概要: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挥戈南下直捣荆州,开始实施其南方战略。他深谋远虑,精心部署,妙尽机权:稳扎稳打且雷厉风行,以数倍于敌的兵力造成强大的攻势与威慑力;先夺荆襄,然后顺江而下,扫平江东,一统南北。荆襄之役颇为顺利,割据荆州的刘表新逝,其子刘琮率部归降。其间,尽管一度遭到寄居于新野的刘备之阻击,但因寡不敌众,诸葛的几囊小计并未阻挡曹军的大踏步推进,曹操很快地在荆州稳住了脚跟,接着便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直至赤壁大战,曹操这位常胜将军、无敌英雄方才确确实实地遭遇到一次最惨重的失败。败因何在?──这是赤壁之战留给后人的一个疑窦,杜牧以《赤壁》诗形象化地点破了疑窦,展示出自己的超人之见。后人在论及曹操的失败原因时,总爱强调曹军的“劣势”与孙刘联军的所谓“优势”,诸如曹军“远来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孙刘得“地利、人和”等等。然而,倘能摆脱前人既定结论的羁缚而去客观、具体地考察分析一下,你会发现,事实情况并非尽然。虽说北方士卒“不习水战”,但毕竟曹操刚刚收编了刘表的八万水师;虽说曹军“远来疲惫,不服水土”,毕竟曹操握有二十万大

《赤壁》真意辨析,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挥戈南下直捣荆州,开始实施其南方战略。他深谋远虑,精心部署,妙尽机权:稳扎稳打且雷厉风行,以数倍于敌的兵力造成强大的攻势与威慑力;先夺荆襄,然后顺江而下,扫平江东,一统南北。

  荆襄之役颇为顺利,割据荆州的刘表新逝,其子刘琮率部归降。其间,尽管一度遭到寄居于新野的刘备之阻击,但因寡不敌众,诸葛的几囊小计并未阻挡曹军的大踏步推进,曹操很快地在荆州稳住了脚跟,接着便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直至赤壁大战,曹操这位常胜将军、无敌英雄方才确确实实地遭遇到一次最惨重的失败。败因何在?──这是赤壁之战留给后人的一个疑窦,杜牧以《赤壁》诗形象化地点破了疑窦,展示出自己的超人之见。

  后人在论及曹操的失败原因时,总爱强调曹军的“劣势”与孙刘联军的所谓“优势”,诸如曹军“远来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孙刘得“地利、人和”等等。然而,倘能摆脱前人既定结论的羁缚而去客观、具体地考察分析一下,你会发现,事实情况并非尽然。虽说北方士卒“不习水战”,但毕竟曹操刚刚收编了刘表的八万水师;虽说曹军“远来疲惫,不服水土”,毕竟曹操握有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即便因疾病、疲劳丧失一半战斗力,仍是孙刘联军仅有的五万人马所无法匹敌的。至于孙刘的所谓“地利”“人和”优势,则更是无稽之谈:虽说江东素有长江天堑作屏障,但此役则不然。诚如东吴老臣张昭所言:“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天险,已与我共之矣。”(《三国志·周瑜传》)况且,曹军居上游,联军居下游,“地利”实则转化为“地害”,这也正显示了曹操先取荆州的战略家眼光。至于“人和”,恐怕更谈不上了:孙权部下“皆望风畏惧,多劝(孙)权迎之,惟(周)瑜、(鲁)肃执拒之议”(《三国志·吴书》),旷日持久的“和战之争”早已伤了江东和气;而孙、刘之间呢?则更是勾心斗角同床异梦,其间的联合,只不过是各为图存自保而暂时地相依为命而已。可见,“地利人和”之说纯系牵强附会,孙刘联军的优势,从战争结果看恰恰是在偶然之间所拣得的“天时”──“东风竟与周郎便”!

  诚然,从普泛意义上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轲的说法不为错误,《辞典》的疑问也不为无由。但是我们在讨论具体问题时,也不宜忽略一般中的特殊、必然中的偶然。须知,在某一具体战事中,“天时”倒能起到决定胜负的关键作用。诚如兵法所云:“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孙子兵法·计篇》)这里,孙子便将“天时”列为克敌制胜的五要素之一。而且,孙子认为,倘能充分利用天时,将不难置敌于绝境:“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风起之日也。”(《孙子兵法·火攻篇》)骤然而起的东南风,着实为周瑜帮了个大忙。周瑜的能耐,在于他充分注意并及时抓住了战机;然而事前周瑜恐也很难料到这隆冬时节竟有东南风起,谁能说这不是苍天所提供的一个“侥幸”的机缘呢?

  杜牧本来就十分推崇曹操,曾亲为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作注,《注》中就多次称赏过曹操的用兵之道,而对其败绩却常取回避态度。比如,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中,典型的火攻战例凡三个:官渡之战中,曹操用许攸计焚毁袁绍辎重;赤壁之战中,周瑜用黄盖计火烧曹操战船;夷陵之战中,陆逊独出心裁,遍燃刘备连营。而杜牧在其所注兵法《火攻篇》中,仅仅引述了官渡、夷陵两个战例,却对赤壁火攻避而未言。(参见中华书局《十一家注孙子》)而他于《赤壁》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倾向,显然是与他对曹操的一贯态度一脉相通的。对于周瑜“侥幸”取胜的认定,当然也是对曹操偶然失败的遗憾。

  杜牧一向同情失败的英雄,这种情愫在其《题乌江亭》中表现得尤显充分。其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于这首诗的评价,向有不同持论。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作评道:杜牧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亦有类似看法:“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虽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项王庙》)从历史观点看,胡、王二公的指摘不为无由,但是,倒未必领略到杜诗的真诠。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卷土重来”,而是项羽该不该自杀。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这种气节一向为人称道;然而在杜牧看来,作为一位“拔山盖世”的英雄,不能“包羞忍耻”是极不应该的,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诗的第二句,是对项羽的批评,更是对“英雄末路”的一种最为深切的同情与惋惜。至于能否“卷土重来”,诗中亦未下断言,而是以“未可知”作结,其潜台词是:只要你正确看待失败,从中汲取教训,继续作出百折不挠的努力,那么无论将来成败如何,你都不愧为一个胜利的英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知识初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杜牧的咏史诗和七言绝句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