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二语文知识同题阅读:敬畏自然» 正文
  1. 同题阅读:敬畏自然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知识   阅读:8830

概要: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是说人要师法大地,向大地学习。学什么?大地承载了万物,却不要任何回报;大地承载了万物的罪过,却仍然宽容的让万物发展。《易经》的“坤卦”,把大地特征用“直”、“方”、“大”3个字概括,“直”是顺道而行,不走邪路;“方”是讲求原则,善恶有报;“大”是博大宽广,包容一切。这些品质,不正是人类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吗? 地法天,是说大地的一切,又是师法了宇宙。老子认为,大地只是天的组成部分,大法的法则,来自于天。我们效法大地,就应知道地所师法的天。《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健”是宇宙的运行转动,永远在正常健全地进行。据当代大儒南怀瑾先生考证,中国古代学者对天的认识并非“天圆地方”,孔子的弟子曾子,就曾说过地是圆的,不是方的,而且一直在旋转,古人所谓“天

同题阅读:敬畏自然,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是说人要师法大地,向大地学习。学什么?大地承载了万物,却不要任何回报;大地承载了万物的罪过,却仍然宽容的让万物发展。《易经》的“坤卦”,把大地特征用“直”、“方”、“大”3个字概括,“直”是顺道而行,不走邪路;“方”是讲求原则,善恶有报;“大”是博大宽广,包容一切。这些品质,不正是人类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吗?

  地法天,是说大地的一切,又是师法了宇宙。老子认为,大地只是天的组成部分,大法的法则,来自于天。我们效法大地,就应知道地所师法的天。《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健”是宇宙的运行转动,永远在正常健全地进行。据当代大儒南怀瑾先生考证,中国古代学者对天的认识并非“天圆地方”,孔子的弟子曾子,就曾说过地是圆的,不是方的,而且一直在旋转,古人所谓“天道左转,地道右旋”的观念,早在先秦就有了,这种关于宇宙构成的认识,与现代科学已十分接近。宇宙运行统领着大地万物,所以“地法天”。

  天法道,天地又是师法“道”,由“道”来支配的。这“道”是个“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存在,“独立”,指超越万物而卓立,“不改”指不因具体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周行而不殆”指处处存在,永不穷尽。老子讲的“道”就是“可以为天下母(发源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相当于伊斯朗教所信奉的“阿拉”,爱恩斯坦所信奉的“上帝”,是古人心目中主宰了天地的“第一因素”,是使星球运转、时空转换的伟力。

  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对“道”最独特的解说,是道家行为的准则。“自然”并非指具体的自然界,这个自然界已经包容在“地”中了,“自然”的“自”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道法自然”说的是“道”效法自己本身,“道”至高至极也就“自然而然”。在老子用他学说来评说世事时,对一切“反自然”而企图用自己的“仁”来统一天下的哲人,是持否定观点的。在他看来,人不应去苦苦追求“难得之物”,应满足于简朴的生活,与大自然与生存环境融为一体,这样精神上冲谦平和,不走极端,不为天下先,人人如此,社会无盗无匪,也就无需圣人治理,可形成一个“无为而治”的群落。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点,他提出“天与人不相胜”等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界应是和谐相处关系,不应强使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他身体力行并发展了“道法自然”的理念,认为自然状态的人的道德是最高尚的。人对物质的无尽的欲望必然造成人的堕落。因此,庄子主张人应复归自然,返璞归真。“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即与野生禽兽和平共处,与世间万物谐同一体。美国人梭罗在20世纪初在瓦尔登湖的生存试验,实与庄子同出一心。

  人对自然的态度必然影响人的人际关系、人的审美心理。老庄的思想在古代文人的诗文中多有体现,凡忘情山水,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多源自老、庄,如苏东坡的“哀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等。

  尽管老子、庄子学说忽略了人类进化的积极作用,尽管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也不可能明白,人类只有在科学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在更高层次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深度,仍然让二千三百年以后的当代学者感到惊愕。尤其在现代人急功近利而对大自然进行破坏性掠夺并已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报复之后,人们才重新审视生活在农耕社会之初的老子、庄子那闪烁先知光辉的哲言。

  现代人类的反思

  现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相争掠夺,远远超出了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手段的残酷,已经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社会,毁灭地球这一人类生存的家园。现代人类到了该反思自己的时候。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然而人类却未能理性地控制自己,掠夺的资源中,有很大一部分不但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反而遗害无穷。大跃进时有一句全国流行的豪言壮语:“地球是颗红玛瑙,我想怎雕就怎雕。”被类似言语鼓动起来的亿万人,把大量精力投入伐木炼钢、围湖造田、开山种粮、垦植草原……形成了一场举国上下“战天斗地”的群众运动,大自然成了被“战”、被“斗”、被“改”、被“变”的对象,几年“跃进”,换来的是连续的“三年灾害”,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史上的一个沉痛的教训。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知识初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放飞梦想
《同题阅读:敬畏自然》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