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品桥
-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知识 阅读:8976次
概要: 建造八字桥的工人,应是心智体魄综合素质十分健全的考生。 八字桥南北百米内有古广宁桥、东双桥相互烘云托月,古风依依。傍晚的八字桥笼罩在一片斜阳之中。伫立桥头,沿河鳞次栉比的民居一眼望不到头。居住在老街的人们已经结束一天的劳作,有的隔河拉着家常,有的在河里浣洗衣服,有的围着一张小桌正在晚餐。美仑美奂的江南风情,在这里依然演绎得有板有眼,浑然天成。 绍兴有许多以桥命名的镇村,柯桥、下方桥、夏履桥、周家桥……散落在鉴湖水系中这些数不清的小镇,往往以一河一街、一河两街为主要格局。岸上店铺,河道交通。公路未通的年代,货物集散都走水路,当地民谚用“一千根撑杆(竹篙)”来形容柯桥的繁荣,一点也不夸张,而今天的柯桥已建起了亚洲最大的“中国轻纺城”。平凡的镇村常有不平凡的故事。1952年的一天,鲁迅夫人许广平到中南海周总理家作客,周总理根
绍兴品桥,标签:初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建造八字桥的工人,应是心智体魄综合素质十分健全的考生。
八字桥南北百米内有古广宁桥、东双桥相互烘云托月,古风依依。傍晚的八字桥笼罩在一片斜阳之中。伫立桥头,沿河鳞次栉比的民居一眼望不到头。居住在老街的人们已经结束一天的劳作,有的隔河拉着家常,有的在河里浣洗衣服,有的围着一张小桌正在晚餐。美仑美奂的江南风情,在这里依然演绎得有板有眼,浑然天成。
绍兴有许多以桥命名的镇村,柯桥、下方桥、夏履桥、周家桥……散落在鉴湖水系中这些数不清的小镇,往往以一河一街、一河两街为主要格局。岸上店铺,河道交通。公路未通的年代,货物集散都走水路,当地民谚用“一千根撑杆(竹篙)”来形容柯桥的繁荣,一点也不夸张,而今天的柯桥已建起了亚洲最大的“中国轻纺城”。平凡的镇村常有不平凡的故事。1952年的一天,鲁迅夫人许广平到中南海周总理家作客,周总理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很认真地对许广平说:“我应该叫你婶母呢!”原来,周恩来和鲁迅(周树人)的周氏根脉,都出自绍兴的周家桥村。
梅雨江南,出门总要带一把雨伞。“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这是人们形容安昌古镇的诗句。安昌镇在鉴湖水系的下游,街河并行,一竹一丝,河上横跨十七座石桥。也许是离开城市远些,小镇人的生活依然像一曲江南丝竹的小唱,舒疾有致,平静如门前流水。去的那天,雨丝绵绵。石板小街上保留有旧时的雨廊,能为沿街店铺免除风雨之苦,也为行人省去了撑伞的麻烦。从镇东到镇西,一座一座拾级而过,不多不少,正好一十又七座石桥。绍兴俚语“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镇,无桥不成路”,句句都能在安昌得到诠释。
小镇有不少与桥有关的风俗。小镇人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是到桥头聚堆聊,这一风俗在绍兴一带大概源远流长。位于城里闹市的小江桥,桥栏里还凿有精致的石椅,专供人们休闲憩息。早市未落,长桌条凳的茶馆里早已热闹非凡。喝茶的人以镇上人居多,也有不少四乡八村的农民。这几年到小镇拍电视、搞采风的人很多,小镇人对外来游客已习以为常。我进去坐下后,一点没有影响人们的谈兴。捧着一只粗大的茶碗,茶客们讨论的却是伊拉克的炮声和股市涨落的行情,断断续续的谈话中甚至不乏对大势的预测和研判。不过据说更精彩的要到夜晚。夏夜燠热,桥头成为露天“沙龙”。携一壶浓茶,占一个合乎身份的位置,历史地理,文学政治,奇闻趣事,没有讨论的主题,只管百花齐放,只管百家争鸣,出格一点也没有关系,劳累一天后的情绪释放,人人都恪守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纪律。这样直到北斗西移,河风凉起时踅回家去,才能睡个囫囵好觉。天亮醒来,又是抖擞的一天。
安昌还有迎亲过桥的习俗,这可能由绍兴城里“出嫁过三桥”的旧习演变过来。旧时绍兴人嫁女儿,新娘坐的花桥一定要在城内的福禄、万安、如意三座桥上去绕一圈,其用意大约是为了讨取吉祥平安的彩头。现在安昌一带仍保留有腊月成婚的乡风。农历十二月,正逢小镇一年一度的“水乡腊月风情节”,人们争相舂年糕、灌腊肠、扯白糖、晒酱鸭、做米酒……以最质朴的情感,迎接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三里长街成为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而吹吹打打、穿街过桥的迎亲队伍,就成为节日里一道最别致的景观。“新娘子”远远未到,桥上桥下已候满人群,争相一睹新娘的芳容,或者评一评嫁奁的厚薄。别人的婚姻与己无关,无关的婚姻最引人关注,风俗如此。
《绍兴府城衢路图》记载,绍兴城内当时共有33条河流,229座桥梁,到现在保存完好的,尚不下半数,且有不少已被列为省、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专家在对绍兴现存的古代石桥做文化层面的研究,称之为桥文化,这应该是一件幸事。桥文化有丰富的内涵,石雕、民俗、典故、文学……其中的桥联,读来就颇有趣味:
“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远处传来的鉴湖渔歌,让人想起汉时的蔡邕;近村飘动的杏色酒旗,至今悼念着晋代阮籍、阮咸叔侄。柯桥一带流传有汉代蔡邕柯亭制笛、吹笛的故事。蔡邕是汉代的音乐家,善鼓琴又擅长乐器的制作,贬官时曾避难柯桥,见椽竹采而制笛,吹之果然声韵悠扬。嗜酒的阮咸曾在今天的阮社居住。荫毓桥去柯桥、阮社两地不远,桥联因景生情,把余音绕梁的音乐故事,放浪形骸的名士行迹,渔舟唱晚的鉴湖胜状,统统推敲压缩进十四个文字当中,真可抵得过一篇洋洋千言的散文。民间的传说要作专门的考证,上佳的老酒,则确实盛产在鉴湖之滨。笛声已无处寻觅,绍兴黄酒倒飘洋过海,成了宴席中删之不去的程序。还有更耐人寻味的对联。泗龙桥横卧鉴湖一曲,长达百米,镌刻的桥联是“忍三分心和气平,退一步天宽地阔”,与今天 “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交通警示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看作是绍兴人处世的一种态度。
不过,桥梁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建筑,一旦被进行考古式的研究,也就表明原有的价值正在逐步消失。过于田园牧歌,过于节奏舒缓,过于一唱三叹,石桥文化的这些特征,有很多农耕经济的色彩,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慢慢淡作背景,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石桥决不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抹去。奔波久了,在石桥上坐一坐,就像一个在烈日下挑着重担跋涉已久的行人,在凉亭中歇一歇,便会生出更多前行的力气。
石桥是人文的凉亭。
上一页 [1] [2]
Tag:初二语文知识,初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