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安塞腰鼓在安塞县分布于谭家营、西河口、沿河湾、真武洞等乡镇,有四个门派,按照不同地域腰鼓表现的特色区分,有腿部花样突出的谭家营派,有敲鼓花样突出的西河口派、有绸缎挥舞花样突出的沿河湾派、有摇头晃脑活灵活现的真武洞派。其中真武洞派比较引人注目,因为其他队都是相差不大的白裤白袄配红稠带,惟独真武洞派是一身黑裤黑袄配红稠带,别有一番生气。在组队时一般按年龄分老年组、壮年组、少年组、幼年组、姑娘组。从整体的打法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文打,一种是武打;文打一般重扭轻打,动作比较细腻柔软。武打一般结合打、踢、跨、跺等形式,动作难度大、运动量大,自由发挥性强。在我所看到的整个表演队伍里除了姑娘组是跟秧歌一样文打以外,其他的都是武打,欢腾跳跃自由奔放。对于腰鼓这样一种伟大的民间艺术形式,我几乎无法将其定义为舞蹈,因为舞蹈好象过于扭捏;也无法将其定义为武术,因为武术似乎过于生硬。腰鼓就是腰鼓,一种充分展现陕北人热情与奔放的艺术形式。不论是照片还是文字,我都感觉有些苍白,不足以表达腰鼓
茂腾腾的安塞活腾腾的鼓,标签:初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三、我所遇见的腰鼓艺人
在安塞,我最先遇见的腰鼓艺人应该是那个出租司机和他当警察的老同学,我关于腰鼓的知识,大多都是从他们口中得知的。两个小伙子二十出头的样子,一口浓重的安塞话,很热情。由于我在靖边的时候丢失了相机,那位警察小伙子很慷慨地把他用来记录作案现场的美能达相机借给我使用,而且还努力帮我开道寻找最合适的拍摄角度。他们说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打腰鼓,每次节日表演除了个别腿脚不灵活的以外都上,当然也有好坏之分,打得好就有机会参加大规模演出,打久了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就象做早操一样轻松自如,司机说他曾经参加过亚运会开幕式表演,并随代表队到法国交流过,警察说他那年去的是泰国。聊得愉快的时候,我让他们教我几招,他们马上就挪开桌子比划起来,看着这些淳朴的小伙子,不由得让人心里升起一阵暖意,尽管参加过那么重大的表演,但他们仍旧那么认真平凡地生活着,在他们眼里,腰鼓好象从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从来不会凌驾于什么之上,但一提起腰鼓他们又是那样来劲,也许恰恰是这种淡泊,才让腰鼓这一艺术形式一直在民间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司机带我看完腰鼓表演以后,还帮我引见了他的腰鼓老师,一个在当地很有威望的老艺人,笑起来很爽朗,他是整个腰鼓队的伞头,跟秧歌队伍里一样,伞头是队伍里的核心指挥,方圆几百里的腰鼓队伍都是他训练出来的。我们没有来得及做深入交流他就回队伍了,看到他在黄尘里和大家一起同乐的样子,让我想到了那些在古代疆场与兵同乐的将士。美好的腰鼓,也许正是这样在戍守边关的官兵同乐中被一代代流传下来的。
四、腰鼓队伍里的吹手和鼓手
在腰鼓队伍里往往有两类重要的角色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鼓手和吹手。这两个队伍为整个表演添色不少,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表演的成败。在观看腰鼓表演的中途,有两次鼓手的鼓点没有打准,整个队伍都乱了,气势马上减弱了许多,伞头马上大声呵斥鼓手。看得出他们对自己的表演在随意中也是充满认真。
吹手在陕北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吹手可独立进行唢呐表演,高亢的曲子里要么喜庆要么幽怨,粗朴的陕北人在乎的好象就这么两种极端的感情,也许简单反而更易于接近生活和艺术的本质。和吹手悠远的唢呐形成鲜明对比,陕北的信天游也是值得一提的。歌者在田野里信口唱来,一般没有伴奏,高亢的歌声回荡在广袤的黄土地上,相信不论谁都会被那种激情打动。著名的陕北民歌歌手贺玉堂家就在安塞,可惜没能抽出时间去拜访,他的《东方红》可是唱响了那一代多少人的心声。不过我们在来安塞的路上倒也听到了几曲放养老汉的信天游:“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面容易拉话难。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拉不上话儿就招一招手……”。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