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一语文知识《黄河大合唱》是怎样诞生的?──《黄河大合唱》第一任指挥邬析零访谈录» 正文
  1. 《黄河大合唱》是怎样诞生的?──《黄河大合唱》第一任指挥邬析零访谈录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一语文知识   阅读:8777

概要:问:有了光未然的词,冼星海怎么谱的曲呢?答:3月11日晚上,冼星海拿走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临行前,他再三叮嘱,尽快去他家详尽介绍渡河实况、壶口壮景和吕梁山根据地的战斗情况。第二天,我就去给冼星海介绍有关过黄河的情况。那天,我们俩谈的时间比较长,至少4个小时以上。交谈的中心话题是我们队在壶口渡河时的所见所闻。一说到渡河时的情景、船夫的紧张劳动、坐船人的心情感受,冼星海总是要我不厌其详地叙述描绘。我是力尽所能,有问必答。当我模仿哼唱船夫号子时,他更聚精会神地仔细倾听。可是,那是将40来个船夫自然的劳动呼声,没有唱词,没有旋律,光我一个人哼唱怎么能完满表达?于是,我边哼边解释,哼完划桨的,又学掌舵的,学完船夫的,又哼艄公的,哼完紧张的,又学松弛的,有时还得站起来比划动作;正当我忙得身上沁出汗水时,星海忽然好像有所感悟,调过头去,拿起铅笔飒飒地在纸上记下好几个动机音型。大约3月底的一个晚上,我又到冼星海家,他正坐在小矮凳上,把谱纸放在膝盖上,凑着菜油灯的暗黄亮光谱写《黄河颂》。他兴奋地站起来说:“你来得正好,八个歌子,我已经写好了七

《黄河大合唱》是怎样诞生的?──《黄河大合唱》第一任指挥邬析零访谈录,标签:初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问:有了光未然的词,冼星海怎么谱的曲呢?

  答:3月11日晚上,冼星海拿走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临行前,他再三叮嘱,尽快去他家详尽介绍渡河实况、壶口壮景和吕梁山根据地的战斗情况。第二天,我就去给冼星海介绍有关过黄河的情况。那天,我们俩谈的时间比较长,至少4个小时以上。交谈的中心话题是我们队在壶口渡河时的所见所闻。一说到渡河时的情景、船夫的紧张劳动、坐船人的心情感受,冼星海总是要我不厌其详地叙述描绘。我是力尽所能,有问必答。当我模仿哼唱船夫号子时,他更聚精会神地仔细倾听。可是,那是将40来个船夫自然的劳动呼声,没有唱词,没有旋律,光我一个人哼唱怎么能完满表达?于是,我边哼边解释,哼完划桨的,又学掌舵的,学完船夫的,又哼艄公的,哼完紧张的,又学松弛的,有时还得站起来比划动作;正当我忙得身上沁出汗水时,星海忽然好像有所感悟,调过头去,拿起铅笔飒飒地在纸上记下好几个动机音型。

    大约3月底的一个晚上,我又到冼星海家,他正坐在小矮凳上,把谱纸放在膝盖上,凑着菜油灯的暗黄亮光谱写《黄河颂》。他兴奋地站起来说:“你来得正好,八个歌子,我已经写好了七个。”他顺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本厚厚的用简谱写的《黄河大合唱》的总谱稿本对我说:“我写得很顺利,除韵玲(冼星海的妻子)帮我划格子以外,我连写带抄一共用4天时间。就是这首《黄河颂》太难写了。我谱出了三个,但一个也不满意。今天我写了一整天的《黄河颂》,到现在还没有完成。一看到‘颂’字,马上就联想起西方宗教弥撒曲。我在努力摆脱宗教颂歌的影响,我一定要新创一种既有中国民族风格特点,又能表现新的时代感情的颂歌旋律。昆曲里有些旋律带点颂的味道,但不能表现出黄河的伟大战斗气氛。”他把写好的全部曲谱唱了一遍。有时我们俩人合着一起唱。每唱完一段,他将我视为指挥,为我分析歌曲的感情内容,阐述他的创作意图,以及歌曲演唱处理上的一些注意之点。那一晚我们唱得不少,谈得也不少,我回到西北旅社已经是后半夜了。3月31日,我从冼星海手中拿到《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清稿。那是用白粉莲纸抄写的,由冼星海夫妇手工装订成册,小于16开本,册边整齐如刀切。打开看,字迹清晰秀丽,通本一字不涂,一字不改,每个字都在规定的位置上。

  问:您是如何排练《黄河大合唱》的?

  答:接到清稿之后,从4月1日起,全队立即正式投入紧张的排练。虽然由于合唱队一共只有30来个人,却认认真真分成了四个声部。平均每天练一首。

    其间,4月6日我约请冼星海来旅社审听和指导。他为我示范了《怒吼吧,黄河!》指挥应如何用手势引出声部的交替出现。在另一个场合他还指导担任独唱《黄河颂》的田冲:“你的第一句不要唱得太高昂,要把黄河之水从高处引出来,然后经过几个迂回宛转,再一步步高昂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样唱就不平板了。要不然,一开口像个英雄摆着架子唱‘我站在高山之巅’,黄河之水就像在你脚下,那就不是黄河颂,而是高山颂或自我颂了。”

    延安当时缺乏西洋乐器,冼星海就仅能找到的乐器写伴奏,提琴、竹笛、高音二胡、低音二胡、三弦、口琴、锣、鼓、拔、竹板、木鱼等共11种,我队队员全部投入合唱,冼星海动员鲁艺音乐系师生组成乐队协助我们演出。

    4月12日,抗演三队的大部分参加合唱的演员到鲁艺与乐队合乐,算是预演,由我执棒指挥。我队与鲁艺师生之间的合作非常融洽、顺利。冼星海检验通过。合乐后在鲁艺操场上合影留念。

  问:《黄河大合唱》首演的情况,您还记得吗?

  答:4月13日晚上正式演出《黄河大合唱》。是抗演三队向延安各界的告别演出。演出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观众在千人以上。那天,担任男声独唱的是田冲,担任朗诵的是光未然,担任女声独唱的是蒋旨暇,担任二重唱的是史鉴和刘晨暄,担任“说白”的是胡丹沸。合唱队全是抗演三队的成员,乐队共有十几个人,全部是鲁艺师生。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抗演三队的同志们掏出了军棉祆里的棉花,就不再显得臃肿,穿着冼得发白的军棉衣外套,戴着在西安时买的翻毛皮军帽,这样的演出服在当时的延安俏得令人羡慕。光未然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蓬,正好盖住他拄着拐杖的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我们唱的时候,感情是那么投入,忘记了我们是在舞台上,忘记了台下还有听众,直到唱完,台下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我们才猛醒过来。

    我在台上指挥,背对观众,不知道都有哪些中央首长来了。那时在延安,在大街上都能遇到毛主席、朱总司令,演出完了也不像现在还有领导人上台接见演员。不过,当时我队有人亲眼看到毛主席来了。坐在观众席上的鲁艺学生胡苏也说毛主席来了,在延安的中央首长都来了。


    (摘自《东方》第4、5期合刊)

上一页  [1] [2] 


Tag:初一语文知识初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黄河岸边的地下人家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