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正因如此,《丑小鸭》这篇童话一般都认为是安徒生的一篇自传,描写了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经历重重苦难后所得到的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出身于鞋匠家庭的安徒生把自己看做是一只“丑小鸭”,曾遭到许多精神上的打击,这和《丑小鸭》中的丑小鸭被其他动物认为“丑得出奇”而处处受到歧视的境遇非常类似。难能可贵的是,丑小鸭虽然处处受到排挤、歧视和打击,却具有嘲笑他的那些动物所缺乏的东西和精神境界,即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这种境界是与生俱来的,是高贵天性的显露,也是一般动物所不具备的。他不会像母鸡靠下蛋和雄猫靠咪咪叫那样去讨得主人的欢心,获得自己的地位,他渴望的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在天空飞翔,在水里游泳,而这恰恰是别的动物无法了解的。现实生活中的安徒生对自己的才华的确是颇为自诩的,对成功也抱有极大的信心。他曾预言“当我变得伟大的时候,我一定要歌颂奥登塞;谁知道,我不会成为这个高贵城市的一件奇物。那时候,在一些地理书中,在奥登塞这个名字下,将会出现这样一行字:一个瘦
《丑小鸭》一个被误读的经典童话,标签:初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正因如此,《丑小鸭》这篇童话一般都认为是安徒生的一篇自传,描写了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经历重重苦难后所得到的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出身于鞋匠家庭的安徒生把自己看做是一只“丑小鸭”,曾遭到许多精神上的打击,这和《丑小鸭》中的丑小鸭被其他动物认为“丑得出奇”而处处受到歧视的境遇非常类似。难能可贵的是,丑小鸭虽然处处受到排挤、歧视和打击,却具有嘲笑他的那些动物所缺乏的东西和精神境界,即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这种境界是与生俱来的,是高贵天性的显露,也是一般动物所不具备的。他不会像母鸡靠下蛋和雄猫靠咪咪叫那样去讨得主人的欢心,获得自己的地位,他渴望的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在天空飞翔,在水里游泳,而这恰恰是别的动物无法了解的。现实生活中的安徒生对自己的才华的确是颇为自诩的,对成功也抱有极大的信心。他曾预言“当我变得伟大的时候,我一定要歌颂奥登塞;谁知道,我不会成为这个高贵城市的一件奇物。那时候,在一些地理书中,在奥登塞这个名字下,将会出现这样一行字:一个瘦高的丹麦诗人安徒生在这里诞生!”安徒生的这个预言后来实现了,一个鞋匠的儿子以他童话故事的魔力征服了世界,让世人看到了天才的伟大。正是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才使得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显得那样的生动感人,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可以说,《丑小鸭》这篇作品表现出安徒生在同世俗偏见抗争中的性格和信念:“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他相信只要你是天才,只要你有才华,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所认识,而最后受到嘲笑的,将是那些嘲笑天才的无知和短视的世人。安徒生创作的其他一些作品,如《坚定的锡兵》《野天鹅》《没有画的画册》《夜莺》等,也都表现出这种信念:真理总会战胜虚伪,爱总会压倒恨,善总会淹没恶,美总会克服丑。在这一类的作品中安徒生总是满腔热情地歌颂那些为真、善、美而献身的人。他们也可能受到委屈、蒙受冤枉,甚至遭到灭亡,但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启发人们向着生命的最高境界前进。
教师在教学中之所以把这篇童话作品的主题限定在“通过努力奋斗就能取得成功”上,并把它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加以落实,除了受教材编者的影响,个人缺乏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之外,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个似是而非的主题“符合”许多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道德说教的任务,教师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有意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己任。“即使环境恶劣,但只要我们不懈奋斗,就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这样的主题,显然是我们认为正确的有意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是我们觉得非常需要向学生说教的内容。因此,尽管这样的主题已偏离了《丑小鸭》这个作品本来的深刻内涵,但教师认为它对学生来说是“有益”的,只要完成了这个主题的说教,也就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至于主题是否切合作品之类的问题反倒是可以置之不顾的。
这就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阅读教学的“说教化”倾向。指的是教师习惯于把阅读课上成道德说教课,把课文当做说教的载体。在具有“说教化”倾向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是道德说教,而不是文本本身的阅读体验,作品仅仅是教师手中的工具,是为教师所用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无视文本,远离文本,甚至歪曲文本的道德说教便频频出现在语文课堂之中,学生在接受这样的说教的同时,也就丧失了和作品展开精神对话、获得审美体验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本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可不可能依靠说教来实现?应不应该以牺牲文本的正确解读为代价?实际上,当我们仅仅把所谓的主题思想“说教”给学生,并且这种主题思想又是脱离文本抽象地甚至错误地存在的时候,我们已经远离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期。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