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教材对孙犁《荷花淀》的改动
- [11-19 13:32:23] 来源:http://www.85jc.com 三年级语文知识 阅读:8394次
概要:“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在原著中,“水生的女人说”是放在“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的前面的。之所以这样处理,一方面是和第一个女人说话隔开,表现出水生女人虑事周全、小心谨慎的特点;另一方面让省略号紧接出下面一个女人的话,说明这是将水生女人的话急急打断的,就更显示出这个女人的快言快语和急切真挚了。而编者的这番处理,虽然句子排列上整齐了些,但对这几个不同女人性格的成功塑造,就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了。 至于标点符号,客观地说,孙犁《荷花淀》的标点确实有一些地方运用的不够准确,但在当时标点并不很规范的条件下,这一点不足也是可以得到读者的理解宽容的。不过,仍然有一些地方的标点,也还是不改为妙。我们且以教材的第二段为例,和原著比较一下,看看那些更改前后语言风格上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
点评:教材对孙犁《荷花淀》的改动,标签:三年级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在原著中,“水生的女人说”是放在“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的前面的。之所以这样处理,一方面是和第一个女人说话隔开,表现出水生女人虑事周全、小心谨慎的特点;另一方面让省略号紧接出下面一个女人的话,说明这是将水生女人的话急急打断的,就更显示出这个女人的快言快语和急切真挚了。而编者的这番处理,虽然句子排列上整齐了些,但对这几个不同女人性格的成功塑造,就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了。
至于标点符号,客观地说,孙犁《荷花淀》的标点确实有一些地方运用的不够准确,但在当时标点并不很规范的条件下,这一点不足也是可以得到读者的理解宽容的。不过,仍然有一些地方的标点,也还是不改为妙。我们且以教材的第二段为例,和原著比较一下,看看那些更改前后语言风格上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首先,原著在第一个“不知道”后面用的是句号,这确是不好的。下面几个地方,“女人们”和“有无数的船只”的后面,原著都的用逗号,“花纹又密”后面用顿号,这样都将长句变为短句。我们看本段句式,多用简短的句子,这样读来,有一种轻盈跳跃的节奏,给读者感觉作品中的人物对家乡充满喜悦和自豪的情感。而按教材中的处理来读,这种欢悦的节奏就失去了很多,表达效果自然是差了很多了。
孙犁的《荷花淀》当然不是完美无缺、一字不易的,只是针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评价标准也会不同,那么我们还不如保持作品原貌,一切评判的权力,都交给聪明的读者;而且你费尽心思删改之后,人家作者对你还满肚子意见,甚至嘲笑你水平不够,根本不理解他作品的精妙之处;而且谁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呢?鲁迅先生曾遗憾中国缺少那些大作家的未定稿供青年去学习,现在有了孙犁的《荷花淀》给学生做反面教材,不是正实现了鲁迅先生的夙愿了吗?而学生们深感头疼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很快提高了。所以编者们以后再也不尽量少做这些吃亏不干好的傻事为好。
我还啰嗦一点,就是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也是被编者删减了几近一半的,人家契诃夫可是世界级的短篇小说大师,其语言的言简意赅令高尔基是自愧不如。契诃夫也说他自己的“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而现在编者的本领居然不在他之下,大刀阔斧地将其作品砍得几乎是面目全非,是不是也太自信了一些呢?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而且删减之后也确实是严重影响了对小说准确全面的理解。如果说这样做是为了节约篇幅的话,鲁迅的《祝福》可是要比《荷花淀》和《套中人》的字数之和都要长呀。为什么对《祝福》就不删改,甚至连错别字也不让动一下呢?对于爱神维纳斯,只要是头脑健全的人,还是希望她拥有一双美丽迷人的臂膀的,而对那些大师们的文学作品,我想每一个读者的心情应该都是相同的吧。
上一页 [1] [2]
Tag:三年级语文知识,三年级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三年级语文知识
上一篇:《太阳路》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