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三年级语文知识《清明上河图》新考» 正文
  1. 《清明上河图》新考

  2. [10-10 23:15:18]   来源:http://www.85jc.com  三年级语文知识   阅读:8358

概要: 正是由于这些专家的推测,才引来了补全卷,补全卷才被故宫博物院堂而皇之地收为藏品。 那么,《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不是一幅缺了尾部的残画呢? 要研究这一问题,必须先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主题,而要研究该画的主题,又离不开世所公认最权威的、与该画同时问世的、对汴京风俗人情记述详备的《东京梦华录》。 该书在“清明节”一章中称:“……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士庶填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之日,皆出城上坟……” 此文所述清明节汴京人填塞诸门到城郊去的活动,与该画题“清明”、“上河”相一致,可概括为“出郊”、“上河”

《清明上河图》新考,标签:三年级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正是由于这些专家的推测,才引来了补全卷,补全卷才被故宫博物院堂而皇之地收为藏品。

  那么,《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不是一幅缺了尾部的残画呢?

  要研究这一问题,必须先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主题,而要研究该画的主题,又离不开世所公认最权威的、与该画同时问世的、对汴京风俗人情记述详备的《东京梦华录》。

  该书在“清明节”一章中称:“……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士庶填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之日,皆出城上坟……”

  此文所述清明节汴京人填塞诸门到城郊去的活动,与该画题“清明”、“上河”相一致,可概括为“出郊”、“上河”、“赶集”、“扫墓”八个字。此八字即是《清明上河图》之主题。

  这幅不朽的风俗画是截取了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两岸实际地理位置,以城关、虹桥、郊野、三段情节,以倒叙的形式,开卷是一队扫墓人归来,使情节逆向中部,而把情节的开头、人们在城内集结出城反作画卷的末尾,使情节逆向城外,由画卷两端向中部推进,恰恰在虹桥处形成高潮,以“上河”为中心描写汴京人清明祭扫的全部活动,完美、凝练地表达了八字主题。

  如果按郑振铎先生等所说,画面再延伸,和后仿本那样,穿城而过,再到城西13座桥之外的金明池,那么,画面要加长几倍,并且,主要内容是城内的楼阁、闹市,这岂不与士庶填塞诸门出郊、上河、赶集、扫墓的主题相违背!忘记了凡过清明节人们都是出城、出村到野外祖茔去祭扫。进城是文不对题。显然,这是没有读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并且,《清明上河图》画后紧衔着张著、张公药、郦权、王(左石右间)、张世积5人的跋,这5人都是北宋臣民,与张择端是同时代人,且熟悉旧都风物,是汴京兴衰的见证人,他们的跋是《清明上河图》的忠实写照,他们不约而同地证明该画所描绘的就是水门以东虹桥附近的汴河两岸的风光,而没有城内的高楼、闹市,更没有金明池,与《清明上河图》所画内容完全吻合,雄辩地证明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完整无缺。

  不论把旷世绝唱删成驴唇不对马嘴的残画,还是把原本完美无缺的人类艺术奇迹宣布成残画,随意续貂,都是极不妥的,因此,亟应尽快恢复《清明上河图》之原貌,才无愧于祖宗,无愧于子孙,无愧于全人类!

上一页  [1] [2] 


Tag:三年级语文知识三年级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三年级语文知识

上一篇:《清明上河图》是何时景象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