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二年级语文知识翰林谪仙剑客──析李白的思想» 正文
  1. 翰林谪仙剑客──析李白的思想

  2. [10-10 23:15:18]   来源:http://www.85jc.com  二年级语文知识   阅读:8996

概要: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李白自然有不小的影响。他的“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的人生价值观念就来自儒家用世济时的思想。为实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理想,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书》)。他实现理想的努力虽屡遭挫折,却矢志不渝:“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首》之二)直至晚年他还壮志不衰,希望为平叛靖乱效力。所以刘熙载认为:“太白云‘日为苍生忧’,即少陵‘穷年思黎元’之志也。”(《艺概·诗概》) 可以这样说,儒家思想造就了李白,让李白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也是他继承了先秦时“忧国忧民”的传统和屈原的风范。爱国和爱民都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不同点在于屈原是为忠君而爱国,而李白则是为爱国而爱国。正是这一点,才让李白敢于

翰林谪仙剑客──析李白的思想,标签:二年级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李白自然有不小的影响。他的“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的人生价值观念就来自儒家用世济时的思想。为实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理想,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书》)。他实现理想的努力虽屡遭挫折,却矢志不渝:“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首》之二)直至晚年他还壮志不衰,希望为平叛靖乱效力。所以刘熙载认为:“太白云‘日为苍生忧’,即少陵‘穷年思黎元’之志也。”(《艺概·诗概》)

  可以这样说,儒家思想造就了李白,让李白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也是他继承了先秦时“忧国忧民”的传统和屈原的风范。爱国和爱民都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不同点在于屈原是为忠君而爱国,而李白则是为爱国而爱国。正是这一点,才让李白敢于讥讽玄宗、肃宗二位皇帝,才敢于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

  李白或许是历代著名诗人中受道家和道教思想影响最深的一个。“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由于家风和社会习气的濡染,李白自幼崇信道教,学仙求道、服食炼丹,几乎贯穿其一生。他曾受道录于齐,一生交往过不少道徒。

  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李白热爱自由、向往自然的性格。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精骛八极、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一),并非夸张。学道问仙是李白求官入仕的“终南捷径”;仕途失意,被放还山后,则是他傲世自高、排遣愤懑的方式:“明主倘见收,烟霞路非赊。时命若不会,归应炼丹砂。”(《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其实对神仙之有无,他也是心存疑惑的:“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十二首》其三)但为寄托精神、宣泄愤懑,它宁可信其有,不愿疑其无,所谓“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遗余年也”(范传正《李公新墓碑》)的说法,不无道理。

  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追求个性自由,旷放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粪土富贵荣华:“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他的这些思想性格深受庄子叛逆精神的影响。而他的隐逸颓放,及时行乐一生死、齐万物等消极思想,如“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行路难》其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也都源于老庄思想。

  正因为现实社会给李白带来了了矛盾和痛苦,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只能到山林、醉乡和仙境中寻找精神寄托,写了不少诗歌吟咏隐居学道和放情纵酒,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这才有了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把大自然当作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努力去探索和发掘其中的美,用他的神来之笔描绘、用他的满腔激情讴歌祖国的锦秀江山。他笔下的巍巍群山上摩苍天,下亘四域,气势磅礴,如“西岳峥嵘何壮哉!……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西岳云台歌》),“庐山秀出南斗傍……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峰凌苍苍。”(《庐山谣》)这是诗人的壮志凌云和崇高气节的象征。他笔下的滔滔江河,波如雪涌,潮似山倾,汇纳百川,奔泻万里。如“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角龙门”(《公无渡河》),“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这犹如诗人冲决羁绊、追求自由的精神不可阻挡。这些确实是以“五岳为辞锋,四海作胸臆”(皮日休《七爱诗》)写就的。它们熔铸了诗人的性格,倾注了作者的感情,体现了李白的审美理想,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采,能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具有雄奇的崇高美。李白也还有不少诗篇描绘大自然的明媚、幽静、秀丽、清新,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它们体现了李白性格的另一侧面:他对光明宁静、纯净和谐的憧憬,以及李白诗歌的阴柔之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二年级语文知识二年级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二年级语文知识

上一篇:《回乡偶书》的故事
《翰林谪仙剑客──析李白的思想》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