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课后练习高三语文课后练习《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 正文
  1.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

  2. [11-19 12:17:2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三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263

概要:①请把作者提出的观点概括为不超过25字的句子。②作者形成的结论是什么?(概括不超过20字)①对"推敲"的总评价为:__________________.(限18字)②对"推"的评价为:__________________;③对"敲"的评价为: __________________;④对"推"与"敲"分析后的总结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析下面一段文字,领悟其内蕴,筛选有用信息,完成文后问题。(12分,每题小4分)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quo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标签:高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①请把作者提出的观点概括为不超过25字的句子。

  ②作者形成的结论是什么?(概括不超过20字)

  ①对"推敲"的总评价为:__________________.(限18字)

  ②对"推"的评价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敲"的评价为: 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推"与"敲"分析后的总结为:__________________ .

  (二)赏析下面一段文字,领悟其内蕴,筛选有用信息,完成文后问题。(12分,每题小4分)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话".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9.文章解说了"联想"的来源,又做了生动的描写。

  ①"联想"的来源为__________.

  ②对"联想"的生动描写为(请摘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

  ③上述引文中运用的修辞格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文段中使用了"乞灵"和"自鸣得意",请思考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乞灵"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归纳为15字)

  ②"自鸣得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为14字)

  11.文中对"套板反应"从总-分角度做出了评价,它们分别是:(请摘原文回答)

  ①总评: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评: __________________ .

  a.就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b.就读者说: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赏析下文,领悟其内蕴,筛选有用信息,完成文后问题。(12分,每小题4分)

  诗的境界(节选)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混整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始任举二短诗为例: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课后练习高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高三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说木叶》课后练习答案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