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 [10-10 23:15:55]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514次
概要:附:备课资料一、课文赏析1. 空明的月色 旷达的情怀——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种是坚持真理,不变初衷,执著地走着既定的道路,顽强地回击命运的挑战。屈原的“余不能变心以从俗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就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种是在打击下灰心丧气,从此消极忍让,沉默不言,如安史之乱后的王维、江州之贬后的白居易即是如此。他们忏悔以往的行为,尽力磨去自己身上的棱角与锋芒,认为“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表示从此要“面上灭除忧喜色,心中消尽是非心”。第三种则是被重击吓破了胆,变节从俗,苟且偷生。清兵入关后的钱谦益、吴伟业就是如此。宋代大诗人苏轼所采取的是第一种态度,只不过由于糅合了佛老思想,所以表现得更为超然,更为达观。他对掌权者的排挤、迫害采取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认为只要“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命运的拨弄反倒给他创造出另外一种生活乐趣。他极力去追求和领悟另外一种生活美,从京城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标签:初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附: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1. 空明的月色 旷达的情怀
——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种是坚持真理,不变初衷,执著地走着既定的道路,顽强地回击命运的挑战。屈原的“余不能变心以从俗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就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种是在打击下灰心丧气,从此消极忍让,沉默不言,如安史之乱后的王维、江州之贬后的白居易即是如此。他们忏悔以往的行为,尽力磨去自己身上的棱角与锋芒,认为“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表示从此要“面上灭除忧喜色,心中消尽是非心”。第三种则是被重击吓破了胆,变节从俗,苟且偷生。清兵入关后的钱谦益、吴伟业就是如此。宋代大诗人苏轼所采取的是第一种态度,只不过由于糅合了佛老思想,所以表现得更为超然,更为达观。他对掌权者的排挤、迫害采取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认为只要“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命运的拨弄反倒给他创造出另外一种生活乐趣。他极力去追求和领悟另外一种生活美,从京城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感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居然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在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后,他还是泰然处之,并从中发现奇趣:“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样表达了他在贬谪中坦然的心绪,旷达的情怀,以及对生活中的另一种美感——闲适淡雅之美的领悟和追求。
苏轼曾这样形容过自己散文的特色:
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典折,随物赋行,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文说》)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只八十四字,就像一篇信手记下的日记,但它绝不是如同“在平地滔滔汩汩”,而是仿佛在山石间曲折穿行,抒情插于记事、描景之中,闲旷的情怀表现在如水的月色和静谧的氛围里。
开头一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看来平淡无奇,简直就像日记。但起句平平,然后在平易中起波澜,这方是大家作法。果然,波澜接着而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衣欲睡”是倦怠无兴致,“欣然起行”却活跃兴致高。这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文章顿显波澜。而造成这种转换的契机则是“月色入户”。为什么月色入户能使作者披衣而起,兴致顿增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苏轼对大自然特别是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诗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咏月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二是由于贬斥之中的孤独和无聊,他企图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排除纷忧,获得慰藉;在月的世界中来寻求一种污浊的官场和喧闹的尘世所没有的静谧的心境和纯洁的氛围。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御史舒亶等罗织罪名,逮捕下狱,经弟弟苏辙等多方营救才算保住了脑袋。同年十二月被贬往黄州,虽然给了个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头衔,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交地方官监管,不准签署文件,处理公务,甚至连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一个人独处定惠院内,友人不敢来往,生活上也很窘迫。这也就是在文中所说的“念无与为乐”。诗人的一切都被剥夺,只有清风明月才属于他。接下去,作者写他在月下寻友。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县南,张怀民,名梦得,他不但与苏轼遭遇相同,也是被贬谪到黄州,而且襟怀也相似。张怀民到黄州后寓居在承天寺,并在寺旁筑一亭,苏轼题名为“快哉亭”,苏轼的弟弟苏辙还写了篇《黄州快哉亭记》,在记中他称赞张怀民“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可见他是个寄情于山水、不以贬谪为念的旷达之一。因此苏轼引为同调,在此月白风清之夜,作者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而“怀民亦未寝”。这个“亦”字大有讲究:首先,它暗暗证实,张怀民确与苏轼同调;其次,作者与张怀民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再次,作者未寝,张怀民亦未寝,这为后面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结论做了铺垫。行文如山石曲折又前后照应,于此可见一斑。
以上是叙事,写作者由夜寝而见月,由见月而起兴,由起兴而寻人。以下转入写景,当然景中亦有情。作者写月色用了十八个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究其原因,不外三点。其一,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月。三句之中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这个表里澄澈的月的世界,完全是靠喻体来完成的。其二,比喻能摆脱陈俗的旧套。它与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般人写月色,总是说月色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把月光喻成水,但却是一种视觉错觉:庭院如积水,而且还是一种澄澈得近乎空明的积水。这本身就比单纯说月光如水显得生动。然后作者再加以联想:有水就会有水生植物藻、荇,而且这些藻荇还交错在一起。那么这些藻荇怎么跑到院内来了呢?作者在一番设疑后再一句点破:“盖竹柏影也。”这种悬想设疑之法不但把竹柏的影子写得生动而逼真,而且还暗示那无处不在的月色,确实无比精妙。其三,动静相承,给月色增添十分诗意。“积水空明”,这是一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这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动静相承,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作者才摆脱了迁谪的压迫感,才从类似拘囚的狭小天地中解放了出来,才能达到物我两忘、天地共存的悟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课后练习,初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初二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各课练习集锦